盛夏的扬州大学校园,茶香氤氲。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扬州大学承办的非遗美食旅游产品创意设计班正如火如荼地开展,85后绿杨春非遗传承人曹青受邀参加了此次培训班。就在不久前的4月11日,她刚刚斩获2025年扬州市茶叶加工工职业技能竞赛暨第四届“绿杨春”手工制茶冠军,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她二十多年深耕茶行业、潜心钻研手工制茶技艺的高度肯定,更彰显了新时代技能人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推动地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榜样力量。
曹青参加2025年扬州市茶叶加工工职业技能竞赛
三代茶人 从茶园扎根到产业觉醒
仪征月塘(旧称谢集)的茶山,是曹青的成长故乡。作为传统产茶区,这里的清晨总被采茶人的身影唤醒,夜晚则被炒茶锅的温度烘暖。“奶奶的手冬天裂着口子,夏天布满老茧,二百摄氏度的炒茶锅前,她一站就是大半夜。”儿时的记忆里,采茶要弯腰一整天,炒茶要耐住高温灼烤,可即便如此,“卖茶难”仍是悬在茶农头顶的难题。“那时候我们没有销售渠道,只能把鲜叶卖给收茶青的人。”辛苦钱大打折扣。
这份“茶叶贱卖”的刺痛,让曹青早早埋下“让家乡茶走出去”的种子。2005年,刚毕业的她回到茶园,从采茶、炒茶做起,往扬州、南京的企业、茶馆送20斤、30斤的团购订单,一步步摸清产业链的每一环。“那时就想,不光要种好茶、制好茶,更要让好茶有好出路。”
互联网兴起后,曹青试水QQ、微信线上销售,订单一度激增。但她很快发现,“隔着屏幕卖茶,少了闻香、品茶的体验,难建立长久信任”。2018年,她在扬州开起一家以“体验”为核心的绿杨春茶馆:在这里,顾客能亲手泡茶、听茶故事,还能定制企业茶礼,她用亲自泡茶、讲茶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绿杨春的魅力。
非遗新篇 让茶技艺长出“时代触角”
2024年,曹青成为扬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要走进生活的活技艺。”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她带着徒弟们钻进茶园:给扬州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学生开茶艺课,手把手教他们识茶、泡茶,还资助学费,承诺未来提供就业岗位;带领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的学生体验采茶、炒茶,让年轻人在茶香里读懂“一芽一叶”的农耕智慧。至今,她已培训数百名学生,让绿杨春的技艺传承有了“青春力量”。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学生体验采茶
但传承不是守旧。“年轻人夏天不爱喝热茶?那就让茶‘冷下来’。”曹青研发的冷萃绿杨春,用低温慢萃锁住茶香,入口甘甜,成了校园里的“夏日爆款”。今年3月,她团队推出的绿杨春茶香皂更成了“网红”——用绿茶提取物制成的天然香皂,已经进入扬州文旅等渠道销售。让“能喝的茶”变成了“能用的生活美学”。
“非遗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的传承。”她希望通过这些行动,让更多人感受到茶背后的温度。
茶香致远 用产业思维激活乡村振兴
在此次非遗培训课上,“茶+餐饮”“茶+旅游”“茶+疗愈”的跨界案例,让曹青看到了更大的可能。“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慢生活疗愈。”她计划打造四季主题茶饮,把冷萃茶配方标准化,还要和民宿、景区合作,让游客来仪征不仅能品茶,更能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
曹青分享茶文化
“要让绿杨春走得远,既要保品质,也要能复制。”曹青说。她正在探索一种可复制的茶文化体验店模式,不仅把制茶、品茶搬到城市街区,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更让农户、手艺人和返乡青年都有了参与的舞台。
在月塘,她对茶农承诺——只要是按照标准化工艺做出来的茶,照单全收,包括她师父和乡亲们做的茶,每年都能帮他们销售一空。这种稳定的收购与销售,让茶农没有后顾之忧。
曹青的努力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作为一名85后,她自身的经历就极具号召力。在她的影响下,一些在外闯荡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茶产业的发展潜力,纷纷回到家乡,投身于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以及文旅服务等相关领域。他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为传统茶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比如运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利用新媒体宣传推广绿杨春茶及茶文化。
从自家茶园到带动一方产业,这位85后非遗传承人,正用工业思维盘活传统茶产业。她以提升茶叶品质为核心,以创新商业模式为手段,以带动农民增收和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为途径,让一片小小的叶子不仅成为茶农们致富的法宝,更承载起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在她的努力下,当地的茶产业正逐步形成一个涵盖种植、加工、销售、文旅等多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向着更加繁荣的未来大步迈进。(朱江川 常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