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的夜空被星点油井灯火染成暖黄,而在保卫大队巡逻九班的监控室里,监控员小王的指尖在键盘上快速跳动,面前的6块高清屏幕上,雷达波束正有序扫过百里油区——这里的每一个闪烁,都是油井的“心跳”,每一次异常,都可能关乎千万吨原油的生产安全。
作为全厂唯一专职负责油井安全监控的班组,巡逻九班被称为“油区的电子眼”。他们手中的“武器”不是警棍,而是先进的雷达监控系统:高清摄像头能360度旋转捕捉细节,红外传感器可识别夜间1公里外的热源,智能分析平台则能自动比对历史数据,精准定位异常。每天,班组要处理来自数千口油井的监控数据,从管道压力到设施完整性,从人员活动到环境变化,每一个参数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监控不是‘坐班’,是‘守阵地’。”班长老李站在监控台前,指着屏幕上的某作业区画面说。他的工龄已有20余年,手机里存着上百条“异常案例”:去年春天,某井场出现不明车辆徘徊,监控员通过车牌识别锁定司机,最终查明是偷油未遂;今年夏天,暴雨导致某管道渗漏,雷达波束及时捕捉到液面异常,巡逻队员10分钟内赶到现场封堵,避免了原油外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隐患’无处遁形。”老李说。
日常工作中,巡逻九班的“节奏”始终紧扣油区脉搏:雨季重点监控低洼地带油井的防洪设施,冬季加密检查管道防冻保温情况,施工旺季则紧盯井场周边的人员流动。“越是极端天气,越要瞪大眼睛。”监控员小张记得,去年冬天的一场暴雪,导致某油井的监控画面出现雪花干扰,他连续3小时盯着屏幕,通过红外传感器的热信号,发现井口保温层被积雪压垮,及时通知维修人员抢修,保住了油井的正常生产。
最让班组骄傲的,是他们的“应急速度”。今年6月的一个深夜,监控员小李发现某作业区3号油井的雷达信号突然“跳变”——画面里的油井阀门出现异常晃动。他立即启动“三级预警”:第一时间通知就近巡逻队员,同步调取周边监控确认情况,同时联系作业区值班人员。15分钟后,巡逻队员赶到现场,当场抓获一名试图破坏阀门的外来人员。“要不是监控班的及时预警,这口油井可能要停产好几天。”作业区主任感慨道。
这样的“战绩”,巡逻九班每年要书写数十次。班组里的年轻人平均年龄32岁,却个个练出了“听声辨影”的功夫:能从雷达波束的轻微波动中判断出是风吹草动,还是人员踩踏;能从监控画面的细微变化中识别出是正常作业,还是异常操作。“我们的秘诀是‘眼勤、脑勤、手勤’。”年轻队员小王说,“每班要记录200余条监控日志,每月要分析100余起异常案例,这些积累,都是我们的‘护油秘籍’。”
从日出到日落,从春暖到冬雪,巡逻九班的监控员们始终坚守在屏幕前。他们没有鲜花簇拥的表彰仪式,没有惊心动魄的追逃故事,却用每一次认真的巡查、每一次及时的预警,诠释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责任与担当。在这片广袤的油区里,他们是默默无闻的“云端鹰眼”,更是油井安全的“守护神”——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守屏如守阵地”,才有了采油厂的稳定生产,才有了数万吨原油的顺利外输。
正如班组墙上的标语所说:“屏幕虽小,连着万家灯火;岗位平凡,守护能源命脉。”巡逻九班的队员们用科技的力量,为油区织就了一张“安全网”,用青春的坚守,书写着新时代“油田卫士”的忠诚与担当。(关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