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傍晚,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巢马城际铁路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巢马城际铁路是长三角的重要高铁通道,也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关键组成部分。(王玉实摄)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下半年重点经济工作如何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8月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的经济形势,披露了下一步的经济工作重点和政策动向,并对于社会普遍关心的加大力度稳投资促消费、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问题进行解答。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蒋毅在发布会上披露,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完毕,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2310亿元。万亿资金下达,持续发力稳投资促消费。
新动能加快发展 经济发展“含金量”不断提高
上半年,我国经济稳中有进,主要宏观指标表现良好,经济运行彰显强大韧性,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发展“含金量”不断提高。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周陈表示,上半年,我国经济在顶住外部压力、消化累积风险的情况下,稳中有进、好于预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含金量”不断提高,体现在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主要宏观指标表现良好。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比2024年同期和全年均提高0.3个百分点。
二是经济运行彰显强大韧性。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8%,继续发挥增长主动力作用。外贸进出口在风浪中展现出强大韧性,很多企业不等不靠、积极开拓,我国进出口规模站上20万亿元台阶,出口增长7.2%。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装备制造“压舱石”作用持续发挥,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1%。
三是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人工智能的开源模型、国产中央处理器(CPU)、创新药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很多企业在创新赛道上奔跑,展现出强大创造力,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添砖加瓦。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比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快了3.1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5年以来经济运行成绩来之不易,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也增强了信心。”周陈说。
全面部署纵深推进 统一大市场建设加速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做强国内大循环,是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近年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开始进入全面向纵深推进阶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综合司司长王任飞表示,近年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市场基础制度逐步健全,市场基础设施持续完善,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二是社会共识明显增强,各方面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升。三是建设效果不断彰显,统一大市场对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的作用日益增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前不久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周陈介绍,5月15日,国务院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明确指出做强国内大循环是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一是全方位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韧性。重点是自上而下、软硬结合、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研究稳妥接续“两新”政策,推动消费扩量增效。“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报批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周陈说。
二是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国内大循环效益。围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好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统筹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在做优增量方面,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人形机器人、未来能源等重点领域产业创新工程,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拓展应用场景,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盘活存量方面,重点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加力破除“内卷式”竞争。同时,坚持适度超前、不过度超前的原则,建好用好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多重效益。
三是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增强国内大循环可靠性。
王任飞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各项部署:抓总体推进,研究制定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行动方案,压茬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抓制度建设,重点是实现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质量标准等制度的统一,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抓重点领域,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协同推进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建设等;抓问题整治,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
建设项目清单全部下达 “两重”建设加速加力
今年以来,“两重”建设加速推进,对拉动有效投资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相关领域上下游产业链也迎来新的增长空间。
经过四年多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重大成效,预计年底前能全部完成规划目标。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强调,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强化超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
“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完毕,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已基本下达完毕。”蒋毅说。
公开数据显示,在“硬投资”方面,2025年“两重”建设共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项目,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三北”工程、医院病房改造等重点领域。当前,一些重点项目正有序推进,实物工作量正加快形成。
“软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在重点领域加快推出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包括优化长江沿线铁路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完善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探索“风电光伏+治沙”新模式等。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两重”项目开工建设扎实推进,更多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增长。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8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0个百分点。
下半年,随着政府债券发行进度加快和投资实物工作量增加,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将会更加明显,内需潜力也将不断释放。“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各部门各地方,加强统筹协调和要素保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同时,建立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强化定期调度和事中事后监管,确保资金用到实处。”蒋毅说。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具备了解决一些现实场景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已经在生产生活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蒋毅介绍,在7月26日开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发布了《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集纳了中国推进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的部分宝贵成果。
蒋毅认为,从案例中可以看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经过市场初步检验,人工智能已具备解决一些现实场景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对产业降本增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作用越来越凸显。同时,社会各界应用需求强烈,处在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审议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蒋毅表示,近几年,智能化新产品新场景竞相涌现,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不断推陈出新,智能机器人进工厂、进家庭渐成趋势,各类智能体已经在生产生活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更好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研究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7月31日已经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方面,注重让市场有方向、有信心,注重务实管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一方面,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着力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生态,更好支撑技术落地和产业发展壮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