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左宗鑫
“未来2到5年,端到端的具身智能AI模型是重点,同时需更低成本、更高寿命的硬件。”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王兴兴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主论坛——“产业发展”篇章中分享了题为《机器人产业规模化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
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至今已有9年。目前该公司产品布局较广,从最早研发高性能自动机器人,到近年涉足高性能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型号丰富。
曾经坚决反对做人形机器人
“公司早年坚决反对做人形机器人。2009年我读大一时做过一款200多元的小双足人形机器人,发现当时其商业价值和技术实现都很难,因此公司成立多年未涉足。”王兴兴表示,但2021到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以ChatGPT为代表的AI技术进步显著,加上马斯克等企业家和技术尖端企业的关注,带动了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2022年,不少客户直接向我们下订单、付定金,这促使我们从2023年初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
虽然王兴兴曾经拒绝研发生产人形机器人,但其转型涉足后却取得不错的成绩单。他介绍:“2023年初,我们用半年多时间做出第一款人形机器人,虽外观简陋,但动力性能强劲。这款机器人曾上春晚,近期也会参加北京的机器人比赛。去年发布的第二款机器人Jovi很有代表性。发布后,不少其他企业的新兴人形机器人在架构上与其相似,但它动力性能、灵活度好,发布时最低配价格仅9.9万元,很有竞争力,是去年和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出货量最多的一款,在抖音等平台常有客户自发直播。”
与此同时,宇树科技也在不断升级迭代产品体系。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前不久,宇树科技刚刚发布了四足机器人A2和人形机器人R1。这两款机器人也迅速成为大会会场的焦点,引发热议。据王兴兴介绍,人形机器人R1特点鲜明,性价比更高,身高约1.2米,最低配价格3.99万元。R1外观给客户留了很大定制空间,可改装或涂装。而新一代四足机器人A2,非常轻量级而且负载能力强,希望在工业场景能有更多落地。
限制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难点
“今年上半年,受机器人行业火爆及政策支持影响,整机厂商和零部件厂商平均每家有近50%到100%的增长,由需求端拉动行业发展,这种情况在行业内少见。”王兴兴表示,海外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企业,今年要量产几千台人形机器人,还会发布第三代产品。全球范围内,英伟达、苹果、Meta、OpenAI等大公司都在持续推动该领域发展。
王兴兴指出,对于机器人本体,很多人认为未大规模应用是因硬件不够好或成本高,其实硬件已够用,最大挑战是机器人大模型或者具身智能不够用,这是限制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目前类似ChatGPT出现前的阶段,业界虽发现方向和技术路线,但未实现突破。
“当人形机器人能在陌生环境中顺畅完成递水、整理房间等任务时,可能就达到了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快则一两年,慢则三五年有望实现。”王兴兴认为,目前,全球对数据关注度过高,实则更大的问题在模型。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模型架构不够好且不统一,导致数据难以利用。“我个人对VLA模型(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ision-Language-Action,属于多模态大模型在具身智能方向的延伸)还是抱比较怀疑的态度,对于VLA模型目前对真实世界交互时,数据质量采集数据不太够用。所以简单的想法就是‘VLA模型上+RL训练(规模化法则Scaling Law也称尺度定律,被业界认为是大模型预训练第一性原理)’,这是大家非常自然的想法。”
“目前,全行业内机器人在RL领域没有人做出来、做好,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个方向。”王兴兴表示,“因为大家知道Scaling Law在语言模型已经充分验证过了。但是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上,大家才刚刚开始。”
王兴兴认为,端到端的具身智能AI模型是未来2到5年内的重点,同时需要更低成本、更高寿命的硬件。人形机器人因尺寸和电池限制,无法部署大规模算力,峰值功耗最多约100瓦,日常工作时算力仅几个手机水平。未来大规模算力需求可能通过分布式算力满足,如工厂或小区建立集群算力中心,降低延迟,保证安全性,也能降低客户成本。
“在AI和机器人领域,全球共创很重要,中国和美国的企业都作出了很多贡献。AI创新具有随机性,需要各公司和高校共同推动。”王兴兴说道。(实习生朱雨晗对本文亦有贡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