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从指尖匠心到产业新篇:非遗蛋画赋能鸣山村乡村振兴实践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8-08 19:40
分享到: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暑期调研团队走进温州鸣山村,循着蛋画的独特韵味,探寻这座古村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两天的沉浸式体验中,从亲手绘制蛋画的指尖触感,到与非遗守护者的深度对话,鸣山村用传统技艺的温度与活力,勾勒出一幅“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指尖技艺:蛋画工坊里的匠心传承

7月13日下午,调研团队首先走进鸣山村蛋画作坊,非遗传承人张德锦早已备好工具,静待众人开启这场“蛋壳上的艺术之旅”。“选蛋要挑匀称光滑、无裂色白的,鸭蛋、鹅蛋最合适,能衬得色彩更鲜亮。”张德锦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蛋画制作的核心步骤:两端开孔清壳时,需一大小孔巧控蛋液流出;消毒烘干后,或手绘或针刺,将构思好的图案轮廓轻轻落在蛋壳上;上色则用国画或丙烯颜料,先铺大色块,再细描纹理,反复晕染方能显层次感;最后装入特制展架,一件蛋画作品才算完成。

蛋画工艺品

在张德锦的指导下,团队成员手握细笔,在脆弱的蛋壳上小心翼翼地勾勒、填色。“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处处是功夫——力道重了蛋壳会裂,颜料稀了会晕开,急不得。”亲身体验后,成员们更能体会到这项非遗技艺背后“慢工出细活”的匠心。通过与张德锦及作坊主的交流,团队对蛋画从选材到成画的完整脉络有了清晰认知,也感受到这项技艺在当代传承中的坚守。

蛋画非遗传承人张德锦

创新之路:从蛋画延伸的“非遗+”破局思考

次日上午,团队重返工坊取回作品时,意外与鸣山村非遗负责人郑巨双相遇。这场不期而遇的访谈,揭开了鸣山村非遗保护的深层实践——以蛋画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正从“指尖艺术”走向“富民产业”。

团队成员采访当地非遗负责人郑巨双老师

“自2017年鳌江大龙表演重启,我们就琢磨着让非遗‘活’起来。”郑巨双介绍,鸣山村探索出“非遗+非遗”的融合路径:将蛋画、松子雕刻等本土技艺与鳌江大龙这一文化IP深度绑定,比如蛋画上绘大龙纹样,松子手串刻大龙图腾,让单一技艺延伸出多元产品链。他特别提到,无论是蛋画还是松子雕刻,每件作品都需经三个月精雕细琢,“工艺严、产量少,反而成了特色,线下一直供不应求。”

“传承不能守旧,创新才有未来。”郑巨双坦言,当前村里正全力招收学徒,以“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匠人精神培育新生代,同时推动蛋画等非遗文创向多元化开发,目标直指国家级非遗标准。“保护非遗,最终是为了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他强调,既要让蛋画这样的技艺成为村民增收的“金手艺”,更要让其成为滋养乡村文化的“活源泉”。访谈中,双方还就民宿融入非遗元素、鳌江大龙表演形式创新等延伸话题交换思路,为古村文化振兴添上更多想象。

调研尾声,团队与郑巨双、张德锦等非遗守护者合影留念。两天的鸣山之行,不仅让蛋画这项小众非遗走进视野,更让人看到: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鸣山村正以蛋画为媒,串联起更多非遗记忆,让古老技艺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绽放出持久的生命力。(浙江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 郭军灵,朱嘉怡,陈家澧,孟畅,吴卓颐,温梓伊,周芮)

合影照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