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空调已成为居民抵御热浪的必备品,传统电制冷空调由于碳排放、噪音与热岛效应等因素,同样也是城市能耗与污染排放“老大难”问题。记者从合肥热电集团获悉,目前“土壤空调”正在合肥部分区域逐步推广应用,用新颖供冷模式为酷热盛夏注入高效节能的绿色能源。
“土壤空调”不一般
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显著
自从最近搬入滨湖科学城后,王先生发现每晚的睡眠变得格外香甜,这不仅是因为空调效果变得更加宜人,而且打扰夜晚宁静的空调外机噪声也消失了,而这些改变离不开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设置的地源热泵。
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与地表土壤温差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被称为“土壤空调”。它通过循环水泵系统,在地下铺设深度达上百米的换热管道,建立用户家庭与大地之间的热交换通道。
夏季,该系统将室内热量转移至地下,实现高效制冷;冬季则反向运作,从土壤中提取热量用于供暖。这种技术充分利用了土壤相对恒温的特性,形成了一种环保节能的新型空调系统。
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项目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核心区内,已建成的三号能源站,总建筑面积约10024平方米,地下部分占比约90%。
“利用地下120米深土壤恒温(约18℃)特性,通过4700余口U型地埋管闭环系统,依靠热泵机组实现能量高效转移。冬季取热、夏季排热,而且不抽取地下水,确保环境友好。”合肥热电科恩新能源相关负责人介绍。
整个项目采用环状管网设计,供能半径约6.5公里,末端供回水温差精准控制。用户端采用风机盘管和地暖水系统设计,以水为媒介输送冷热量,避免传统空调氟系统泄漏风险,同时也使得室内温差梯度小、湿度适宜,提升舒适度。
此外,搭配冰蓄冷、水蓄能、天然气三联供等辅助系统,解决单一能源局限性,更好地应对季节天气变化。
“在为市民保证用冷体验的同时,该能源站预计年节约标煤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9万吨,相当于造就一片拥有900余万棵树的大森林。”相关负责人表示,自投运以来,已服务安徽省美术馆、科大金融院等公建用户以及文一塘溪津门等多个小区,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显著。
场景应用广泛
集中供能面积超400万平方米
2024年以来,基于滨湖科学城的供能需求,合肥热电创造性提出“四站三网”供能格局。规划通过高温热水管网、蒸汽管网、区域能源管网,将合肥热电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骆岗公园锦绣湖能源站、经开区换热首站等4个站点进行连通,实现能源互补、高效利用,提升保障能力,推动实现绿色供能。
从项目运营情况来看,新型能源站采用智慧能源管理,采取峰谷电价运行策略——夜间谷电蓄能,日间高峰时段释能,缓解夏季高峰供能压力,谷电利用率可超60%。还可根据用户的不同类型,分时分区供能,针对商业(日间)与居民(夜间)用能差异,优化设备运行,降低峰期负荷压力。
除了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外,目前合肥热电已经建成了北城龙湖能源站、新桥汽车产业园能源站,骆岗公园锦绣湖能源站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未来将同样用上地源热泵“土壤空调”。
这些绿色能源站凭借精准、稳定、节能、环保的优势,不仅向居民、商业、办公、学校等用户提供日常用冷,还为医疗、电子、精密制造业等工业用户提供供能服务,场景应用广泛,集中供能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