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25全国发电机组低碳及灵活性改造技术研讨会”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行业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双碳目标下机组转型展开深度交流。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在会上表示,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必然趋势,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步入用户中心时代,煤电需通过灵活性改造向调节中枢与碳汇中心转型。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徐东华认为,2024年风电、太阳能装机超1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前达标,机组低碳及灵活性改造成煤电转型关键。
转型路径与实践探索
会上相关专家表示,转型关键路径体现在理念、政策与技术三方面。理念上,煤电产业打破“被动减碳”思维,向“碳中和经济价值创造者”进阶,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体系,从末端治理转向负碳循环起点。政策上,创新构建“激励-约束-协同”体系,金融工具助力技术研发,部门协同打通政策壁垒,市场机制让“灵活调峰”转化为经济收益,国际合作推动技术标准接轨。
技术层面实现系统重构赋能。氢冷技术经德国电厂验证,效率提升6%-8%、碳排放降30%,正加速国内试点;超临界循环技术实验室成果显著;数字孪生在智慧电厂应用使运维成本直降20%;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落地示范。西安热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孟玉婵表示,氢能发电向核心支撑技术演进,氢冷发电机在600MW及以上火电机组成熟应用,搭配PEM电解水制氢实现“即产即供”,机组效率达98-99%,较传统水冷机组降低煤耗约2g/kWh。氢能柔性电源通过燃料电池与燃气轮机掺氢技术发挥作用,2030年燃料电池发电装机将突破2万千瓦。
实践案例丰富多样。智慧电厂建设方面,中国大唐集团原董事长陈进行表示,智慧电厂以数据驱动实现智能化管理,某试点电厂投运两年成标杆,在安全管理、经济运营、管理模式上成效显著,积累了顶层设计先行等四大经验,技术要求聚焦调峰能力等方面,创新技术成果丰硕。企业转型典范中,国能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铁峰讲述,企业曾连续7年亏损,2024年调整燃煤结构,攻克20%负荷稳燃难题,获深度收益2.12亿元,“32字方针”和完善管理机制发挥关键作用,设备改造提升了机组调节能力。
保障体系与未来展望
标准体系为转型提供重要支撑。河南省日立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博表示,标准是新能源消纳与氢能发电安全的核心支撑,2004年相关研讨会明确技术底线,形成解决方案,填补国内标准空白。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郭云高表示,联合会编写相关团体标准,兼顾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在生态环境部国标设计中反馈意见,弥补环保标准空白。
未来,电厂智能制造趋势明显。氢能柔性电源潜力进一步释放,全自主调节成智慧电厂新目标,行业分化持续加剧。陈铁峰认为,未来五年是电厂智能制造改造关键期,率先转型的企业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占核心地位。此次研讨会是煤电转型的“行动号角”,发电机组低碳及灵活性改造正加速突破,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注入动能,助力能源转型行稳致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