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日,当盛夏的阳光炙烤着巴山大地时,王校亮背着行囊,怀揣着组织的嘱托与内心的忐忑,踏上了走马村这片热土。作为省直机关新增派的帮扶干部,他既期待着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又对即将面对的挑战感到迷茫。如今回首这365个日夜,那些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日子,那些挫折与收获并存的时刻,都化作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深深镌刻在他的心间。
初到走马村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工作,王校亮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8月的巴中,烈日如火,王校亮和驻村工作队的同事们顶着酷暑,用脚步丈量着这5.3平方公里的土地。804户人家,驻村工作队一户不落地走访。记得有一次,王校亮在走访途中险些中暑晕倒,是村民张大爷及时送水解暑,陈大娘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的不断叮嘱注意安全。这些朴实的关怀,让他这个"外来户"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个月的走访下来,驻村工作队队员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情民意,皮肤晒得黝黑,但心里却亮堂了起来——他们终于摸清了走马村的"家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决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邀请有机专家来村开展生态种植、科学养殖技术培训时,原本担心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没想到村委会里挤满了人。六十多岁的张老汉戴着老花镜,认真地记着笔记,课后还追着专家问个不停。这一幕让王校亮深受触动,也更加坚定了驻村工作队发展特色农业的决心。为了拓宽思路,驻村工作队对接昆山村蔬菜种植,尝试引入新品种和新模式;组织村民代表到平昌农丰村考察艾草种植。返程的汽车上,村民们热烈讨论的场景至今难忘。"咱们村的山地也适合种这个!""加工成艾条,价钱能翻好几番!"听着这些充满希望的话语,王校亮仿佛看到了走马村产业兴旺的未来。
通过多方联系,驻村工作队引进了"寻味巴山"电商平台,两次直播就帮村民增收3.6万元。当看到老乡们数着卖山货得来的钞票,脸上绽放的笑容时,所有的奔波劳累都化作了甜蜜。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记得刚来时,村里的主干道没有路灯,村民晚上出行十分不便。特别是上学的孩子们,冬天早晨天不亮就要赶路,存在安全隐患。为此,王校亮多次往返于单位和村里,最终争取到5万元帮扶资金,安装了50多盏太阳能路灯。亮灯那天,村里的孩子们欢呼雀跃,老人们摸着路灯杆连连说"真好"。这2公里长的光明之路,不仅照亮了村民的夜归途,更温暖了大家的心。
驻村工作队并没有止步于眼前的改变。为了让走马村被更多人看见,他们把全村资源系统梳理,正申请在“四川省企业之家”平台展示,面向社会推介,吸引企业投资与合作。同时,他们关注最柔软的群体——留守儿童。通过联络社会爱心力量,筹集5000元资金,为全村30多名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和温暖关怀;正在为3名贫困学生争取教育资助,让他们安心上学。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王校亮深知党建引领的重要性。驻村工作队定期开展"三会一课",组织党员到先进村考察学习,并投入2万元打造"走马扬帆"党建文化阵地。最让王校亮感动的是80岁的老党员王大爷,虽然年事已高,仍然下地劳作,自给自足。他说:"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坚决不给组织添麻烦。"这种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时刻鞭策着我履职尽责。
数字乡村建设是重点推进的工作。在单位支持下,驻村工作队重启了搁置的数字乡村项目。那段时间,王校亮和驻村队的同志们白天走访采集数据,晚上加班录入系统,经常忙到深夜。7月底,当这个集人口、土地、房屋、产业等信息于一体的智慧平台正式移交村上使用时,村支书激动地说:"这下可给我们减了大负担了!"
驻村生活并非一帆风顺。记得在处理一起堰塘纠纷时,由于不了解当地风俗,王校亮的调解适得其反,差点激化矛盾。是村里的老支书悄悄提醒我:"农村工作要讲情、讲理,更要讲方法。"这句话让王校亮茅塞顿开。从此,他更加注重向基层干部学习,在实践中领悟"有温度"的乡村治理艺术。
离家驻村的日子,对家人的思念时常涌上心头。对象在视频里经常问"你什么时候回来",他只能说“快了快了”。但每当看到村里发生的新变化,看到乡亲们信任的眼神,王校亮就觉得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走马村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山水人情深深融入我的血脉。
一年时光,白驹过隙。从机关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从"外来人"到"自家人",这一年的历练让他脱胎换骨。王校亮懂得了乡村振兴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明白了基层工作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和耐心。那些挑灯夜战的夜晚,那些走村串户的脚印,那些与乡亲们促膝长谈的时光,都将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驻村一周年的节点上,充满希望的田野间,眺望走马村连绵的青山,王校亮心中满是感恩。感谢组织的培养,感谢乡亲们的信任,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予我们奉献基层的机会。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走马村的干部群众一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更加精彩的乡村振兴故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