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国AI发展进入“技术攻坚+场景落地+安全护航”三位一体新阶段

©原创 作者: 曹雅丽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8-07 21:54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性力量,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国务院常务会议7月31日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标志着我国AI发展进入“技术攻坚+场景落地+安全护航”三位一体的新阶段。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下半场,智能体技术加速突破实验室边界,深度融入产业核心领域,日益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关键引擎。在此背景下,8月6日,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ISC.AI2025)在北京举办。大会以“ALLINAGENT”为主题,加速推动智能体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产业深度融合与生态体系繁荣,开启智能体时代全球发展新纪元。

人工智能加速升级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志国在会上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呈群体性突破之势,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特征更加明显,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和安全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不仅催生为网络安全提供了更具主动性和适应性的技术工具,更推动安全体系从被动防御向智能驱动重构,其“安全能力倍增器”的效应正加速显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杰出讲座教授陈清泉在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在推动新质生产力走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不断突破现有科学界限,发挥科学世界的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深入百行千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大模型的突破引领人类社会进入智能化时代。360集团创始人、ISC大会主席周鸿祎在《ALLINAGENT》主题演讲中指出,大模型进化到智能体是必然的,智能体能够理解目标、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具备记忆,实现从需求到结果的完整交付,将推动人机交互范式的根本性变革。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革新的背后安全风险正在交织叠加,带来的风险挑战引发广泛关注。”赵志国强调。

一是技术脆弱性带来内生安全风险。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是以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的共同驱动,数据的依赖性、算法的复杂性、算力的集中性等内在属性,使得模型幻觉、算法黑箱、数据可信等特有的安全风险更加凸显。

二是恶意利用放大安全危机。人工智能驱动的攻击手段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在显著降低攻击门槛、提升攻击频率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攻击的隐蔽性与变异性。深度伪造欺诈、自动化攻击、开源生态投毒等新型网络威胁日渐增多。

三是治理的复杂性日益凸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推广、以及多场景的深度渗透,使其安全治理涉及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应用安全、伦理规范等多重维度,监管框架完善的速度仍落后于技术发展应用速度,治理难度与不确定性持续上升。

为助力人工智能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与协同治理,广大民营企业要把握时代机遇,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罗来君在致辞中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胸怀国之大者,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其次要坚持开放式创新,促进成果加速落地;最后,要共绘同心圆,打造智能向善的治理体系。

内生风险与全球治理挑战亟待破解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安全的危险持续攀升,如今黑客组织可以将黑客的经验和能力训练进大模型,打造智能体黑客,将人与人的网络攻防变为人与智能体的攻防,加剧了网络的不对称性。”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原副主任、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也认为。

“去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事件迅猛增加,攻击手段复杂隐蔽,凸显加强网络安全措施和提高对新型威胁的响应能力的重要性。”任贤良说。

任贤良表示,目前全球数字技术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国家和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能力建设滞后,不仅难以享受互联网发展的福利,也在面对网络安全攻击时暴露出更大的脆弱性。各方拥抱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治理中来,并通过开放合作促进全球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发展,利用技术转移、能力建设、制度协同,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升网络安全的防护水平,用数字普惠保障网络安全。

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安全威胁的形式也在不断的演变。除安全漏洞供应链工具等传统安全外,大模型也存在自身的系统安全、内容安全以及幻觉等特有的风险。面对全球网络安全风险的新形势,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算力资源的供给,鼓励模型算法创新,加速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与安全防护的深度耦合,赋能网络安全创新发展。

此外,要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要广泛的凝聚共识,深化在技术创新、规则制定、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人工智能这一网络安全既是风险也是机遇,要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潜力的同时确保其发展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使其成为守护安全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任贤良表示。

智能体革命重构安全攻防

随着大模型向具身智能演进,“智能体”(Agent)技术正在重构安全攻防体系。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免疫,从单点防护升级为全域协同。

“推动AI技术和数字安全的融合发展成为助力数字化建设、提速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ISC名誉主席、教授邬贺铨在致辞中表示。

邬贺铨指出,基础大模型展现出的通用能力虽然强大,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但在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中却面临着专业知识不足、场景适应性有限的“最后一公里”挑战。

周鸿祎表示:“大模型能力越来越强,但仅有大模型是不够的。”他指出,过去大模型在企业应用中的两大痛点——推理能力不足和缺乏独立做事能力,前者在近一年已显著改善,但后者仍未解决。“大模型缺少‘手和脚’,不会使用工具,不能直接‘干活’。AI发展如果停留在大模型阶段,只能成为玩具,而非生产力工具。”

周鸿祎强调:“大模型进化到智能体是必然的。”智能体才是解决之道。智能体是AI从“能思考”迈向“能做事”的关键载体,其发展将重塑产业形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其核心在于使用工具的能力和利用大模型进行复杂任务规划的能力。

周鸿祎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智能体经历了从基础交互到自主协作的渐进式突破。早期的L1智能体仅能实现简单知识问答,如同“聊天机器人”;L2工作流智能体虽能通过预设流程提升效率,却仍需人类主导操作,灵活性受限;L3推理型智能体实现了单领域深度推理,如同“专业员工”,但面对跨领域复杂任务时,协同能力的短板逐渐显现。如今,360纳米AI推出的L4多智能体蜂群,实现了智能体发展的质的飞跃。它突破单一智能体的能力边界,通过“拉群组队”的协作模式,将不同领域的推理型智能体组合成高效团队,像蜂群一样分工协作。

“专业的数据、专业的知识、专业的工具、专业的工作流、专业的安全大模型、专业的智能体打造平台,每个环节都是安全智能体的构建壁垒。”周鸿祎在回答360打造安全智能体的优势和壁垒时表示。

但周鸿祎也指出,AI技术的深度渗透正重构网络安全攻防格局,企业仍面临两大痛点:一方面,安全运营专家极度短缺且培养周期长、难度大,传统大模型虽能处理部分基础任务,却难以应对复杂流程化的日常运营工作,导致防护能力落地受阻;另一方面,过去“一将难求”的黑客,如今可通过AI训练出“智能体黑客”,这类自动化攻击工具能自主完成系列攻击任务,且依托算力可批量复制,一个人类黑客甚至能管理数十、上百个智能体黑客,升级为“超级黑客”。

面对这样的重构格局,周鸿祎强调,安全智能体正在成为破局关键。从本质上讲,安全智能体就是安全运营专家的数字替身,它以安全大模型为“脑”,赋予工具调用、流程执行等“手脚”能力,完整复刻高级专家的分析、决策与实操能力。

随着智能体从办公场景深入生产核心,AI正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生产力。华为ICT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副总裁史振钰表示,当前AI正处于从“答得妙”迈向“靠得住”的关键转折的节点,要共建韧性智能体生态,共筑可持续、可信赖的AI生产力未来,加速人工智能迈向规模化、产业化新阶段。

百度智能云副总裁、百度智能云泛科技业务部总经理张玮表示,企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是构建有业务价值的企业级大模型应用,这需要依托算力支撑、模型研发、数据智能处理、应用开发等多维度的AI基础设施。

据悉,作为行业首个以智能体驱动安全的企业,目前,360已实现全线产品智能体化,并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体工厂”打造360安全智能体,为政企单位提供多元应用方案。

周鸿祎强调,安全智能体不仅是对传统安全的补充,更是重构数字安全体系的核心力量。在AI定义未来的时代,只有主动拥抱安全智能体,才能真正筑牢数字安全防线。

构筑AI安全发展新格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为“人工智能+安全”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赵志国表示,要聚焦深度学习框架、智能芯片等关键领域攻坚突破,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安全发展能力。构建通用与专用相结合的模型体系,加强模型安全评估与审计验证工作,提升模型准确性和稳定性。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强化芯片、服务器等底层硬件的自主保障能力,筑牢基础设施安全底座。

要坚持融合赋能,壮大产业发展生态。加强人工智能与安全产业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一方面,以“人工智能+安全”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安全产业,发挥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告警研判、恶意软件识别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安全技术更新、路径升级、模式重塑,牵引市场主体、产业生态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以安全能力建设保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壮大,加大智能算法漏洞检测、深度伪造防御、隐私计算等安全产品供给,加快工业互联网、5G等重点场景安全防御能力建设,织密人工智能应用的安全防护网,构建内生安全综合能力体系。

要坚持协同共治,形成安全发展合力。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在安全机制共建、技术攻关、规模应用、标准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构建“人工智能+安全”产业生态圈。积极推动并参与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国际合作,聚焦模型幻觉、不可解释性等技术风险,强化前瞻研判、交流合作、标准共建,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架构和体系。

“应对‘最后一公里’挑战,破解之道在于深化协作:需要大模型技术提供方与金融、医疗、制造、能源、交通等垂直行业的龙头企业、专业机构紧密携手,深度理解行业知识图谱与核心痛点,共同构建高质量的专业语料库,为模型注入行业灵魂。”邬贺铨表示,同时必须着力降低应用门槛,探索“行业大模型即服务”等创新模式。

同时,加速大模型技术创新与架构演进,提升效率与可及性。大模型对算力的高需求深刻改变了云计算生态。未来的方向在于模块化与解耦化,将庞大的单体模型拆解为灵活的功能组件。同时,必须持续聚焦模型效率优化,大力投入模型压缩、高效训练和推理加速等技术,在保持强大能力的同时显著降低计算与能耗成本。

“这不仅关乎经济效益,更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及推动AI向边缘端、移动端普及的关键。”邬贺铨说。

邬贺铨还表示,要创新升级数字安全防护体系,构建AI驱动的主动免疫。数字安全企业应着力构建覆盖预测、防御、检测、响应、恢复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化安全运营框架,整合流程、人员与技术,形成闭环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要充分利用AI尤其是大模型的强大能力,赋能威胁狩猎、异常检测与自动化响应,推动安全防御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警、事中阻断”的主动免疫模式跃升。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并保障AI系统自身的安全。

此外,要深化国际合作,共建开放、包容、安全的数字未来。数字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新家园,人工智能与数字安全的挑战是全球性的,单打独斗无法应对。

“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协作,在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数据跨境规则、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共享、关键基础设施防护标准等领域深化对话,寻求共识。”邬贺铨表示。要共同应对利用AI进行深度伪造、网络犯罪等新型安全威胁,建立有效的互信与合作机制。


作者:曹雅丽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