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赋能新型工业化 2027年我国将建成怎样的金融体系?

©原创 作者: 王珊珊 吴晨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8-07 17:10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王珊珊  吴晨   刘德炳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消息,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加快金融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国工业报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支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资金供给、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等功能,为工业领域的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智能化升级和产业链韧性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持和服务。

某投资机构投资经理黄先生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本质上是用货币政策的“精准滴灌”代替过去的“大水漫灌”,通过向银行提供低成本激励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国家战略最需要的“硬科技”实体产业。

差异化支持精准滴灌

在细化举措上,《意见》指出,优化金融政策工具,支持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和产品攻关提供中长期融资

对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新型工业化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王夙对中国工业报表示,无论是集成电路、工业母机,还是基础软件、先进材料,这些产业往往具有技术门槛高、投资周期长、资本密度大、风险溢价高的共性,因此传统金融产品很难“看得懂”“跟得上”“敢放款”。所以要构建“有的放矢”的差异化金融支持标准。按产业链环节分类施策。比如,对集成电路行业中的上游材料、EDA软件、核心设备制造等“超高技术壁垒”环节,可通过政策性银行、财政贴息、政府担保等的方式降低融资门槛;而中游制造企业则可以引入银团贷款(贷款方为多家银行)、融资租赁等中长期工具;下游的应用企业则更适合发展订单融资、知识产权质押、创新积分贷等特色产品。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对于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链,可重点提供中长期专项贷款、定向融资工具,并配套风险补偿机制,匹配其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特点;对于以轻资产为主的相关配套企业,可推广“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模式,盘活其流动性资产。为避免资源分散,应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金融资源统筹协调机制,通过设立产业链专项基金、明确资金投向优先级等方式,确保金融资源精准聚焦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环节,提升资金使用效能。

常信科技CEO葛林波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建议以技术成熟度TRL分级和产业链卡位为核心建立差异化标准:基础研究阶段匹配国开行10年以上专项,中试阶段适用央行3-5年科技创新再贷款,产业化阶段转向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叠加供应链金融;由行业协会动态发布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白名单”技术清单,央行据此调整再贷款额度系数并将主机企业风险权重下调至50%,并以产业链联合体为最小融资单元实施“链式评审”,确保资金定向流入光刻机光源系统等细分环节而避免全链条撒网。

破除属地化金融赋能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像工业母机、仪器仪表等产业,普遍具有“技术点分散、企业小而精、区域分布广”的特点,而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长期受制于“属地审批、属地考核”的机制,造成了“产业是全国的,融资却是地方的”困境。针对这一问题,《意见》第(九)条指出:“推动大型银行优化跨区域授信管理制度,加强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分支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服务衔接。”

王夙表示这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突破属地化配置的框架,建立跨区域、链条化、网络化的融资支持机制。具体说来,可以开展一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跨区域授信机制。推动大型银行设立制造业全国统筹授信池,由总行调配资源,不受分行考核约束。支持各分支机构共享产业链信息和企业信用数据,形成“项目跟着链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流动机制。

二是推进银团贷款+联合授信模式。对跨省合作的联合攻关项目,组织“银团贷款”,由链主所在地牵头主办行,联合上下游所在省市的分行协同放贷。鼓励多地分行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实现“属地支持+全国统筹”并行。

三是推动金融“派驻制”与数字化服务。鼓励银行总行向重点产业集群、园区、龙头企业派驻“金融专员”,打破服务边界。建设全国性的数字化产业链金融平台,让企业“无论身在何地,都能获取等质的金融服务”。

四是强化中央政策性金融调节能力。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通过中长期贷款、再贷款工具、专项债券跨区域支持重点集群。

应当建立跨省技术攻关项目库。因为产业链是全国性的,但企业是分散的。以工业母机为例,其核心零部件可能在大连,系统集成在济南,用户企业在广东等等。如果没有统一的项目平台,各地单打独斗,容易出现重复投入和资金断档。因为地方资源有限,无法单独承担系统性任务。技术攻关通常资金大、周期长、风险高,超出了部分地方银行或财政的支持能力,需要国家层面统筹调度。因为有助于金融机构识别“可信、可投、可扶持”的项目。统一入库标准、统一评估流程,能有效降低银行项目评审成本,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立跨省技术攻关项目库,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技术协同攻坚的制度基石,也是金融支持分布式制造产业的现实需要。

对此,葛林波表示,打破地域限制需建立工信部牵头的“全国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项目库”,按高端仪器仪表等领域跨省组建北京研发+沈阳制造+深圳场景的虚拟联合体并对银行、PE同步开放;实施“双重授信”机制,联合体牵头地银行提供央行再贷款支持的研发贷,制造地银行提供地方贴息1%的量产贷,同时在成渝等跨省合作区设立“技术攻关金融飞地”,允许异地企业注册享受当地科技信贷政策,实现金融资源跨省精准配置。

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融资破局

《意见》同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立足职能定位,利用合适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服务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加大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

王夙表示,结合技术成熟度与突破价值制定支持强度。对于处于“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阶段的技术成果,应设立专项支持窗口,给予更高的信用容忍度和更长期限的资金支持。同时,对于国家认定的“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可以优先进入绿色通道,实现融资、上市、债券发行的快速对接。

“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通常具有“轻资产、高成长、高技术”的特征,但正是因为资产轻、缺抵押、早期现金流不足,导致它们在传统信贷体系中很容易被银行划为“高风险”或“低评级”客户。而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控标准长期依赖“硬担保、强抵押”的模式,这就形成了一个结构性矛盾:最需要融资的企业,往往最难获得融资。《意见》其实已经提供了几个破题思路:一是从“看资产”转向“看信用”“看数据”。传统银行更关注资产负债表,而轻资产企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知识产权、技术能力、创新成果等“软价值”上。因此必须推动银行发展基于“数据信用”的风控体系。正如《意见》提出的那样,要加快构建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银行利用企业在税务、支付、电商、订单等方面的行为数据,建立“数字信用画像”。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无形资产估值模型。鼓励金融机构与专业第三方合作,对企业专利、软件、算法模型进行价值评估,使无形资产转化为融资能力。

二是推动“增信机制”替代传统抵押机制。在抵押物缺乏的情况下,可通过政府或市场机制,为企业融资“背书”。用好政策性增信工具。比如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推动“投贷联动”“保贷联动”模式。让风投机构与银行协同,由银行负责贷款,创投基金提供股权增信,或引入科技保险机构共担违约风险。

三是构建适配轻资产企业的差异化评价标准。银行应摆脱“用房地产评估模型套用制造业”的老思路,打造更匹配专精特新企业的新风控模型。按企业发展阶段细分授信规则。对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IPO前”等不同阶段的企业设置不同评级逻辑,比如增长率、市场拓展能力、技术壁垒等。推动“创新积分制”与信贷联动。《意见》中提出的“创新积分制”可以成为量化企业科技属性、成长潜力的指标,作为授信决策的输入变量。

四是引导更多“耐心资本”进入轻资产企业。轻资产企业的价值往往在未来而不在当前,可以推动长周期、风险容忍度高的资金来支持它们。鼓励产业基金、母基金、险资、国有资本投早投小。《意见》中已明确,要引导政府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等重点围绕“未来产业”加大布局。支持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建设。解决股权流动性难题,吸引更多资金参与早期项目投资,缓解银行端的压力。

五是推动“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替代单一信贷模式。轻资产企业往往融资需求碎片化、多元化,仅靠贷款难以满足,需要“融资+服务”的“一站式”打包解决。例如,一个高成长的独角兽企业可能既需要订单融资,又需要员工股权激励信托方案,还需要海外扩张时的外汇套保工具等等,这就要求银行、基金、券商、保险机构协同提供一揽子综合服务。《意见》第十三条已强调,要推动多类金融工具联动,这是方向,也是落地抓手。

葛林波建议,对轻资产的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可推广“技术信用”替代“资产信用”:把专利引用次数、国家级项目记录纳入银行授信评分,设立省级独角兽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并承担40%本金损失,对突破首台套技术贷款贴息2个百分点,同时推动区域股权市场“专精特新板”与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以认股权证分享企业成长收益,化解融资难与风控严的矛盾。

高政扬表示,可从三方面突破:一是构建“政府+保险公司+银行”的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多方协同分摊风险,降低银行信贷顾虑。二是推动科技金融与产业金融深度融合,鼓励银行联合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升技术识别与评估能力,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服务,适配轻资产企业特性。三是将知识产权、订单数据、研发投入等非传统资产纳入授信评估体系,建立动态化、差异化的新型信用评估模型,提升对轻资产企业信用判断的精准度。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意见》在多个条款中反复强调“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金融支持,背后的深层逻辑,就是推动构建“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供应链金融体系,用链条思维整合资源、降低风险、提升融资可得性,尤其是为中小微企业打开资金入口。

王夙表示,“供应链金融”模式有三大优势:以“真实交易”为信用锚点,突破抵押瓶颈;通过核心企业增信,缓释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利用数据化、平台化手段,提高融资效率与风控水平。在制造业中,中小企业往往掌握着关键零部件、专精工艺,是产业链的“毛细血管”,而龙头企业则是“主干动脉”。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让整个产业链的血液循环更加顺畅,实现“小企业融资靠大企业信用,大企业发展靠小企业配套”多赢格局。

高政扬表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强调,有望进一步推动“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升级。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通过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等方式为中小供应商增信,既能缓解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又能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升整体融资效率与抗风险能力,形成“核心企业引领、中小微企业跟进”的良性循环。

葛林波表示,政策将加速供应链金融从“应收账款融资”升级为“技术订单融资”:由工业母机龙头签发“技术承兑汇票”,银行凭核心企业国产化替代订单向二级供应商提供预付款融资并利率下浮20-50BP;在长三角试点区块链“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实时核验订单、生产、质检数据降低融资成本1.5个百分点;并引入保险公司研发失败险,对首台套设备保费补贴50%,形成“核心企业+上下游”技术导向的金融生态。

董希淼表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应重点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更加精准地发力:

一是聚焦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助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如大力发展投贷联动,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科技创新领域的提供股权、债券融资;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看砖头看专利,允许企业以专利、商标等作为质押物获得贷款。用好科创板、北交所,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二是聚焦绿色发展,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助推工业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如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资金,提高绿色信贷规模,对钢铁、化工等高碳行业技改项目提供低息贷款;进一步优化债券市场环节,支持新能源装备制造商发行绿色债券获得融资。

三是聚焦民营企业,重点发展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中小制造企业。如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用好数字化赋能,为大型企业上下游中小供应商提供融资,并降低账期。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为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增信措施和风险分担机制,并降低担保费率、费用。

下一阶段,应加快构建产业数字金融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与金融系统数据互通,提供金融服务新型工业化的质效;积极发展产业并购基金,支持龙头企业收购、整合产业链,实现优胜劣汰,减少内卷式竞争。在此基础上,推动金融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实现“四化协同”:资金供给多元化、风险管理精细化、服务场景生态化、政策引导精准化,从而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耦合,实现“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加快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作者:王珊珊 吴晨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