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一场碰撞测试引发的舆论风暴,迎来新的进展。8月6日,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与东风柳汽就理想i8碰撞测试事件达成一致,联合发布声明。三方共同倡议:严守自律底线,共塑良性竞合;呼吁汽车行业严格自律,在产品研发、测试验证及宣传推广中,恪守诚信原则与商业道德,杜绝诸如贬损性对比等任何形式的不当竞争行为。检测认证机构应坚守专业准则,确保测试流程科学严谨,信息发布真实、准确、完整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市场秩序。
这场风波的起点,始于一场旨在彰显安全性的“技术演示”。
7月29日,理想汽车i8上市发布会上,一段碰撞测试视频成为焦点——理想i8与一辆重卡正面对撞,重卡四轮弹起、驾驶室前倾近乎压向理想i8前窗。
原本聚焦产品安全的演示,却因网友的细致观察发生转向——有网友通过视频中未打码的重卡方向盘细节,识别出重卡车辆为东风柳汽旗下乘龙卡车。
由此,理想与乘龙卡车这两家分属不同细分领域的车企,意外一同被推向舆论漩涡的中心。
争议发酵
理想汽车发布会后,大量网友涌入乘龙卡车官方抖音号留言追问。
面对质疑,7月30日,乘龙卡车在其社交媒体留言中分别回复网友称:“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不知道背后导演想啥,实际碰撞你觉得会怎么样?”“正在处理。”
7月31日,理想汽车公开回应称,理想i8和卡车撞击的超级实验,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并且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汽研进行测试认证。理想强调,试验场地、测试设备以及从市场端随机购买的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理想汽车自身没有对任何环节进行指定。
然而,风波并未停息。7月31日晚,“乘龙卡车”微信公众号发布《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关于某品牌使用碰撞视频侵权的声明》,再次回应“理想i8与重卡对撞测试”争议。
乘龙卡车称:“某汽车品牌在2025年7月29日发布与乘龙卡车正面碰撞视频的行为,已构成严重侵权,并超过正常商业竞争范畴,严重误导和损害公众知情权,对我司品牌及商业名誉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及《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截至目前我司了解到的情况,某汽车品牌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双方车辆是否改装、减配、卡扣是否固定、车辆是否过检等)、场景环境(测试场地状况、车速、驾驶状态等),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特定设计非常规测试场景,发布与公众认知的正常碰撞结果偏差较大的碰撞视频,不仅贬低我司品牌形象,还容易对广大车主造成误导,形成安全隐患。”
8月1日,乘龙卡车官微又发布《致乘龙卡友的一封信》,表示“经我公司技术核查及专业评估,该视频相关测试场景及设备与实际交通情况存在极大差异。”并发海报配文“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而是我们每一程切实的守护”。
同日,在东风奕派科技战略发布会暨新车发布会上,东风集团新闻发言人、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吕海涛针对理想i8对撞乘龙卡车事件表示,此事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东风柳汽也已经作了正式的声明,从东风集团的角度,全力支持东风柳汽去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品牌的声誉。“我们还在对相关方做相应的了解,包括碰撞产品本身的状况,目前实际上是在整个测试的了解过程中。”吕海涛还表示,东风集团坚决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反对内卷式竞争。
多方接连表态
乘龙卡车的回应持续升级。8月2日,乘龙卡车发布一张海报,上面写着“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8月3日,乘龙卡车官方微博又发布海报称“龙的脊梁,无惧挑战”,这是乘龙卡车连续四天回应理想。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8月3日,理想汽车再次发布声明:理想i8碰撞安全性测试视频发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本次测试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和提升理想i8的被动安全性能,并非针对其他任何品牌进行产品质量评价,测试结果也不应被解读为对其他品牌产品质量的论断。测试所用东风柳汽乘龙品牌二手卡车仅作为移动式壁障物,理想汽车无意也没有对其做出质量方面的引导性评价。对于测试过程导致东风柳汽乘龙品牌被意外卷入舆情争议,理想汽车称实属无心之举。针对网络中因对测试目的和过程不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片面解读,理想汽车希望通过此次声明还原事实,为行业健康交流提供更多真实依据和参考。
理想汽车提到,东风乘龙作为中国卡车行业的标杆品牌,品质和安全始终值得广大卡友信赖。为此特别澄清,理想汽车与东风柳汽乘龙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理想汽车专注于家庭乘用车,而对方是中国卡车领域的杰出代表、拥有数十年历史的央企行业标杆,理想汽车一直秉持敬重之心。理想汽车指出,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反内卷的号召,为营造公平有序的行业环境、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
8月3日晚间,测试方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汽研)也发布声明函,就测试细节作出补充:该测试项目仅验证理想i8车辆安全性,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不涉及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企业依据中国典型交通事故普通公路场景下的事故形态制定测试大纲,由中国汽研试验团队执行。根据搭建交通事故场景的需要,仅以卡车整备质量作为选择标准,在市场端随机购买了二手卡车作为移动式壁障车。测试前,试验团队对样品车辆理想i8进行了查验确认,并对移动式壁障车进行了整备:外饰伪装(车身红色改白色、伪装粘贴)、安装自动驾驶装置,并配重至8吨。
中国汽研提到,测试过程中,理想i8的碰撞速度为60士2km/h,移动式壁障车相向速度为40士2km/h。
测试结束后,理想i8的乘员舱无明显变形,气囊展开正常、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开。移动式壁障车经高强度碰撞后,驾驶室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形、整体结构完整、车门可以正常打开。
中国汽研表示,以上为整个交通事故场景模拟的测试情况。截至发文前,中国汽研未在任何平台、媒介发布测试数据、报告和影像资料,也未就此次事件做出任何官方回应。对此,中国汽研倡议行业、媒体和公众平台客观理性,共同维护行业生态,维护网络清朗。同时,中国汽研将保留对恶意解读、误导传播的平台和个人媒体的法律、声誉的追诉权。
中国汽研表示,作为国资央企、国家一类科研院所和上市公司,始终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坚守公正客观的立场开展各类评测活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表示,理想汽车展示的小车与重卡碰撞视频实际意义不大,因为其中缺乏国家标准。他认为,碰撞究竟是多少车速去碰撞,什么方向撞,是正面撞还是侧面撞,还是追尾撞,这些都没有国标。不仅中国,国外也没有标准。
流量收割当下,品牌穿越周期
这场风波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汽车行业测试公信力与竞争逻辑的深层困局。中国汽车测试为何频频引发舆论风暴?答案或许藏在同质化竞争的现实中——当产品差异日益缩小,不少测试逐渐从技术验证工具异化为营销利器,为了短期流量而刻意设计场景、选择性披露信息。
“没有品牌,每单都是硬卖……流量收割当下,品牌穿越周期;流量可能有一时的红利,品牌才有持久的复利。”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的这句话,恰是对当下行业乱象的反思。她强调:“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是竞争中的重要软实力,品牌建设是对客户心智的占领,是需要日积月累培育的长期工程。短期销量增长可能让企业飞得很高,拥有强大的品牌才能使企业走得更远。”
在流量时代,如何坚持品牌建设与长期主义?柳燕表示,转型升级大潮之下,电动化、智能化竞争如火如荼,近两年来已经形成内卷式恶性竞争,导致很多企业营销动作走形,都去关注短期收益。虽然大家都有共识,越是喧嚣,越要坚持长期主义,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其实,长期主义不是一个新词。”柳燕说,今天,中国汽车品牌重新审视长期主义,并达成新共识:建设大品牌概念,即“中国汽车”作为一个主体,但这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坚持长期主义信念。
岚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清林也表示,品牌建设应摒弃掉所有“短期值得,但长期不值得”的事,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尊重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重数量也求质量,既看当前更看长远,让浮躁的心沉下来,坚定地把品牌搞上去。
“进行品牌建设必须摒弃‘流量主义’,虽然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但流量不一定要和品牌建设强挂钩,更好的流量来自用户。”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昊认为,“和用户共创的方式比厂家单纯投放流量好得多,而且这才是真实的声音,它的可信赖程度也会更高。”
他进一步强调,所谓“品牌建设”,一定是一个好产品接一个好产品造出来的,一个用户接着一个用户服务出来的,不是投流投出来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