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已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深沉根基。7月4日至7月14日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解码蓝莓智慧农业,书写农林报国担当”实践团,奔赴吉林省靖宇县蓝莓科技小院,开展了一场融合技术创新、产业调研与科普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专业学识为笔,以广袤大地为纸,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这场实践不仅彰显了农林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家国情怀。
图为实践团出征前在学院门口集体合照。白玉竹供图
在靖宇蓝莓科技小院,实践团成员深入蓝莓种植一线,通过避雨栽培技术示范和标准化施肥方案推广,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避雨栽培技术有效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蓝莓品质;标准化施肥方案则通过科学配比,优化了土壤养分结构,显著提高了果实产量和口感。这些技术的落地,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实际问题,也为靖宇蓝莓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
团队成员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了蓝莓生长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数据,结合云端分析平台,为农户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这种“智慧农业”模式,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农户深刻体会到科技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调研蓝莓生长状况。朱晔供图
乡村振兴离不开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团靖宇县委与气象局联合打造的“气象+农业”研学实践中,团队成员走进气象观测站,沉浸式学习气象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全过程。他们了解到,精准的气象预报对蓝莓种植至关重要——从花期防霜到成熟期防雨,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气象科学的支持。
在实地调研中,团队成员深入剖析了靖宇县的气候特征,发现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昼夜温差显著、降水分布均衡、光照充足,为蓝莓种植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基础。当地气象部门依托智能化监测网络,精准捕捉天气变化趋势,并构建了灾害预警快速响应机制,为农户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通过提前发布霜冻、暴雨等极端天气预警,并结合蓝莓生长周期制定防灾预案,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对产业的冲击。
这种“气象+农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更以科技之力重塑了传统农耕模式。精准气象服务如同为农业生产装上了“智慧导航”,让农户在风云变幻中稳握种植先机,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科学化、数字化的新路径。
图为靖宇县气象局工作人员为实践团成员介绍气象设备及用途。孙畅供图
靖宇县与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共建的蓝莓科技小院,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协会、村委进行了深度交流,了解到乡村振兴不仅是技术的落地,更是产业的造血。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靖宇蓝莓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粗放模式向标准化、智慧化的跨越,成为当地富民强村的“金色引擎”。
团队成员还参与了蓝莓深加工产业链的调研。从鲜果销售到果酱、果汁、果酒等产品的开发,蓝莓产业的附加值不断提升。当地一家合作社负责人表示:“科技小院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技术,还为我们打开了新市场,现在我们的蓝莓产品已经销往全国。”
靖宇县是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乡,红色基因深深浸润着这片土地。实践团成员在调研中发现,当地巧妙地将红色旅游资源与蓝莓产业相结合,打造了“红色研学+蓝莓采摘”的特色路线。游客在缅怀革命英烈的同时,还能品尝到生态种植的蓝莓,实现了精神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团队成员还参与了当地组织的红色教育活动,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一位队员感慨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红色精神与绿色产业的完美融合,这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农户采摘蓝莓。孙畅供图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理论到实践,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科技赋能农业。他们的实践不仅为靖宇蓝莓产业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探索了新路径。在红色基因的引领下,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靖宇县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而这群心怀家国的青年,也将继续以奋斗为犁,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通讯员:闫鹏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