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吴辰光 孟凡君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资源丰富,绿能丰沛。目前,青海正全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生态屏障功能更加凸显。”对于现代化新青海的建设,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大南如是说。
7月21日-26日,中国工业报社采访报道组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活动走进青海,见证了青海在盐湖、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四地”产业的建设成果。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画卷正在高原大地徐徐展开。
绿色青海: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作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
华夏大地的西北版图上,青海似一颗绿色明珠,以清洁能源为笔,绘就能源变革壮丽画卷。当城市灯火璀璨、工厂机器轰鸣,背后是青海“绿色电流”跨越千山万水,正沿着一条无形的“能源丝路”,为全国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前,青海的清洁能源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从绿电源头到±800千伏特高压青南换流站(以下简称“青南换流站”),再到输送到远在1500公里以外的河南,青海的“汩汩绿电”已点亮了华中大地万家灯火。
在海南州共和县,可以看到大面积的光伏区和几座矗立的光热塔,这是中国电建西北院中电建共和100万千瓦光伏光热项目,也是绿电的生产端。
该项目副总工韩力鹏对中国工业报介绍,项目总装机容量90万千瓦,占地面积3.2万亩,光伏板数量189万块,全容量发电最高一小时可产生90万度。
就在光伏区和光热塔几公里以外的青南换流站,是全球首个新能源远距离输送大通道。青南换流站于2018年11月开工建设,2020年12月正式投运,标志着青海电网从此迈入特高压时代。该工程起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止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线路全长1587千米,途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四省。青南换流站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40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将河南全社会用电量的八分之一转变为绿电。
青南换流站变电状态评价技术专责芦金龙对中国工业报表示,河南不仅是人口大省和工业大省,用电需求大,还处于枢纽地位,位于华中电网核心区,是“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中间节点,新能源消纳潜力大。
青南换流站运维值班长陈晓辉对中国工业报表示,青南换流站的作用是把交流电转为直流电,再输送到河南。2020年刚投运时,青南换流站输送功率达240万千瓦,2024年达600万千瓦,预计今年年底将达800万千瓦。截至目前,青海给河南输送的电量总共达816亿千瓦时。
据介绍,该工程总投资223亿元,配套电网投资121亿元,拉动新能源等投资超1000亿元,并创造了多个“之首”“之最”:全球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大通道,全球首次采用特高压换流变现场组装技术,国内首个四台调相机同步建设并投运的特高压工程,国内已投运的海拔最高的特高压换流站,全球最长的750千伏GIS母线,国内单体结构最长的钢结构厂房,由国内净空高度最高的高压试验大厅和国内首座特高压换流变现场组装检修厂房组成的特高压检修试验基地。
在西宁市的青海省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可将中国电建西北院中电建共和100万千瓦光伏光热项目和青南换流站的主要数据尽收眼底。该中心是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实现了绿色电力向绿色算力的转化。
大美青海:文旅融合进程加速
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昆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千峰耸立,挺立起广袤高原不屈的脊梁。长江、黄河、澜沧江从这里发源,川流不息滋养着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如今青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莽莽荒原风沙肆虐,如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安居乐业。
近年来,青海正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步伐。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近年来,青海省更是以高质量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破题开局,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新路径。
2023年7月1日开放的青海湖圣泉湾生态体验区,凭借“生态+文化”双轮驱动模式,成功跻身青海省十大热门景区。目前,该区已成为继二郎剑、鸟岛、沙岛、黑马河、仙女湾后,青海湖景区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
西宁市大通县边麻沟村,十年来以产业扶贫为重要抓手,建成青海首个“花卉种植+自然景观”融合的AAAA级景区——边麻沟花海,实现从贫困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华丽蜕变。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海东市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项目——金田新村,村民已经建起了宜居家园。
在北方小油菜的发源地海北州门源县,“门源油,满街流”在当地已是家喻户晓。
人文青海:传统村落换发新活力
河湟文化是黄河四大文化之一,青海省海东市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
位于海东市的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这里深挖乡愁民俗、文化内涵、产业优势,取得新发展、新突破、新成绩,也是一大“网红打卡地”。
海北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一个海拔约3300米的藏民村庄,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自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四年来果洛藏贡麻村依托全县建设青海省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契机,实现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推进,拓宽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
在海东市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地,正大力发展土族盘绣、酩馏酒等多元产业,致富路上的新希望冉冉升起。
在黄南州同仁县保安镇,镇里正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模式,渐渐勾勒出了“美丽乡村”未来发展轮廓。
在西宁市的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织针来回穿梭、工人剪花精修、产品琳琅满目……精美的藏毯令人目不暇接,风土人情跃然“毯”上,成为青海特色产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中国青稞酒之源的海东市,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前广场上的“一祖十贤”十一尊人物塑像熠熠生辉。
青海省住建厅副厅长唐晓剑介绍,青海省通过顶层设计、靶向突破、活化利用三大维度,着力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体系。下一步,青海省将进一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多元价值,着力推动传统村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十五五”规划即将开篇,青海的主要目标是加快传统村落现代化进程,形成省市县三级整体保护的格局,完善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保护利用机制,推动形成乡村振兴的“文化芯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