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根扎土,染绿梢头;柳丝垂地,柔韧不折;柳枝可取,化为他用。驻村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棒”,也是上达民情的“第一触角”,是乡村振兴的勤务员。驻村干部当解锁柳树三品质,于深扎沃土间汲取智慧,于开枝散叶间砥砺为民初心,为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而躬耕不辍。
扎下根吸生气,在涵养间化身躯为青屏,解锁“砥砺初心”密码。柳树能够开枝散叶,究其原因在于根系向沃土纵深发力、层层推进,才涵养为“碧玉妆成”的翠绿屏障。驻村干部的初心,亦如柳根般深扎基层沃土,在广大农村土地上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以铸就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担当魂”。驻村干部要深扎理论根、汲取向上生长之力,持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用理论凝心铸魂、引领前行,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做到知行信合一、学思用贯通。要深扎实践之根,要在“吃劲”岗位、任务挑战中反复磨砺钢铁意志、锤炼过硬本领,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做到不见成效不下“火线”、不克难关不歇“肩膀”,在乡村大实践中持续壮筋骨、长才干。要融入情感,走好群众路线,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将对村民群众的真挚情感转化为村民群众获得感,将个人价值融入乡村振兴的历史洪流,使初心如磐石般坚固。
垂下姿接地气,在俯仰间化绵长为刚劲,解锁“柔韧不折”密码。柳丝垂地,并非表面上那样软弱无力、脆弱不堪,而是以柔韧之姿贴近大地,随风起舞化为“万条绿丝绦”。驻村干部应读懂化绵长为刚劲之意蕴,围绕基层现实、依托实际情况,办村民群众满意之事,做村民群众满意的人民公仆。驻村干部要聚焦民生事项,在基层深耕细作,从村民群众最现实、最需要、最贴合实际的民生实事为出发点,始终把村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落地项目实效的第一标尺、第一刻度,敢于跳出经验式思维,善于打破路径依赖,擦亮创新与实际相融入的底色,做到借鉴而不“复制”,做到“参考”而不“套用”,做到“转化”而不“照抄”。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寸接着一寸入,以“愚公移山”的闯劲、“逆坡爬坎”的创劲,让成效成为干事创业的底色,杜绝“幼鸟投食式”的等待,摒弃“拿来主义式”的照搬,不断创新思维、不断革新方法,敢于开新局、谋新事,为乡村注入动能、为振兴注入活力。
取下枝涵底气,在缕柔间化青绦为微物,解锁“无私奉献”密码。柳枝经再加工,编为筐化为劳作生产工具,亦可药用,化为济世之物。驻村干部当深悟这柳枝之效,为乡村振兴而砥砺奉献。驻村干部要融入乡土脉络,转动脑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走出办公室那“一亩三分地”,到农家院落、乡野阡陌,与村民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饮一瓢井水、同转一条田埂,以打开村民群众“话匣”、叩开村民群众“心门”,明晰当前面临的堵点、面对的难点。群众语言是最朴素的真理载体,是集结智慧的真理凝结。要善听善用智慧之言,争当“小学生”,常怀“空杯”心态,从田间地头的家常话解锁智慧之灯,在政策翻译的明白话深悟智慧之囊,在化解矛盾的体己话探索智慧之泉,积极转换视角、转换角色,以村民视角审视面临的急难盼愁,做到民有所呼则必有所应、民有所问则必有所答。(何向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