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安全一端挑着千家万户的安康,一端担着乡村振兴的基石。守护好广袤田野上的生命线、安全线,是铺展乡村新画卷、绘就振兴图的必然路径。基层干部必须怀揣“时时放心不下”的忧患意识和秉持“处处如履薄冰”的谨慎心态,将固根基、消盲点、压担子贯穿于农村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链条,驱动安全理念融入乡村日常,“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续写乡村时代卷、绘就振兴图注入磅礴之力。
夯实意识基,宣传融入不单一,筑牢安全防范意识线。村民群众长期生活在熟悉地、长期面临着熟悉人而将农村安全生产“抛于脑后”。因此,对于农村安全意识引导则要“删繁就简”,用乡土语把安全政策进行再翻译、再解释、再宣讲,让安全政策接地气、有底气。基层干部要以“乡土化”语言实现安全知识户户通、人人懂,用好用活农闲时光、赶场当天等关键时刻,开设“安全宣讲大课堂”,针对安全生产关注点、关键点用方言讲解农机操作、用土语宣讲沼气安全,张贴安全警示在库房、鱼塘等醒目位置,让安全教育在村民群众的“眼皮底下”,确保安全意识铸为本能、渗入肌理。要围绕身边事警醒周边人,邀请上级安全部门、公安部门到村开展安全“大宣讲”,围绕身边事、真实事开展安全警示会,实现安全意识以真入耳、以实入心,驱动每位村民群众心中均有一杆“安全称”。
破风险盲点,隐患排查不停歇,织密乡村全域防护网。农村安全隐患不确定因素多,成为安全治理体系的“瓶颈”。要整治这一顽疾,必须保持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实现由找准一个隐患点扩大到防范某一域。要常态化开展排查,组建一支由部门安全技术专家、村社干部、党员先锋组成的安全排查队伍,建立“区域包干、责任到人”的常态化、精细化排查机制,重点盯紧工程施工、地灾点变动、作坊加工等,让安全隐患盲点摆出来、亮出来。要推动闭环销号机制,建立村级安全隐患排查台账,结合本乡本土实际,明确隐患类型、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形成早发现、早整治的链条机制,让整改有精度、有进度。要发动群众力量、厚植情怀沃土,打好“乡情”牌,鼓励村民群众随手拍、随时报,畅通安全隐患反映渠道,充分利用好“道德银行”积分制,根据村民群众发现安全隐患风险的情况兑换生活用品,激发“主人翁”意识。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安全排查者在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表彰,增加获得感、参与感,变“被动干”为“主动干”,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压安全担子,责任传导不掉链,确保末端执行见真章。农村安全责任落实难在“最后一米”,必须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担子、个个提高意识,让意识成为“定星盘”、让行动成为“先手棋”。要以刚性化问责压实履职担当责任,对标对表上级要求,闻令而动、敢于担当以压实安全防范责任,驱动安全意识融入每位党员干部的平常工作中、日常生活,确保安全担当扛在肩上、落在实处。要多元联动提升处置效能,推动消防、电力、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力量下沉,与镇村建立联动机制,对安全隐患开展“解剖麻雀”式精准整治,建立全方位联动合作机制,确保防护网全覆盖、无遗漏。(何向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