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左宗鑫
“我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形成中美两强格局。”全国政协常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在8月2日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2015年,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举行。站在十年的节点,徐晓兰分析了我国机器人近年来实现的新突破:
一是科技创新突破。2024年,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2/3。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智能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由十年前的严重依赖进口,到如今已形成丰富的自有产品谱系。机器人大模型、智能协同控制、人机交互、多模态感知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运动能力显著增强,通过AI控制算法的优化,国产机器人可实现毫秒级动作响应,稳定性、灵活性、连贯性持续提升。人形机器人由十年前的简单肢体控制,到如今拥有了聪慧的“大脑”、敏捷的“小脑”、灵活的“肢体”,用上了国产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零部件。此外,我国机器人标准工作体系初步构建,中试、检测、认证等服务体系加速布局。
二是产业发展突破。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地位持续巩固。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由2015年的7.0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30.2万套,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为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机器人整机企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零部件企业配套发展,形成大中小协同、上下游联动的良好生态。
三是应用场景突破。工业机器人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跃升至全球第三位。服务机器人在家用服务、仓储物流、商用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的渗透率显著提升。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厂商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出货量占比高达84.7%,规模优势明显。国产割草机器人、喷药机器人等农用机器人在全球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特种机器人在大科学工程、重大基础设施运维与深海探测、应急救援、矿山、民爆、电力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形成中美两强格局。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机器人的高阶形态和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作为芯片、传感器、人工智能、机械、材料等诸多技术集大成者,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在家政服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边防海防、教育医疗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拉动新消费、催生新产业、扩大新就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