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王珊珊 吴晨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对此,前金融从业人士、现深圳东风环境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双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这是在宏观经济持续恢复过程中,以“财政贴息”形式为金融领域注入一剂“强心针”。这一组合式政策,既是对“激活内需”的结构性回应,也是财政金融协同发力的典型信号,具有鲜明的数字金融时代“供需双向滴灌”特征。
交通大学金融系教授阮加对中国工业报表示,这一举措通过财政补贴降低信贷成本,能直接减轻居民和经营主体负担,精准撬动消费潜力与市场活力,对缓解当前需求疲软具有积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青年研究员石少卿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政策选择当前时间点推出,一方面是响应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体现“时间不等人”的紧迫性;另一方面,在消费复苏仍需巩固、服务业中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压力的背景下,政策与此前“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措施形成组合拳,多措并举着力促消费。此外,要抓好贴息政策组织实施,加强部门协同,简化办理手续,推动政策尽快落地,同时严格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
金融领域“国补”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可以视作金融领域的‘国补’。”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国工业报分析,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力点,是当前和未来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是应对内外部冲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年度首要任务。今年以来,在一系列增量政策措施推动下,国内消费市场回升向好,但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固,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仍然较为疲软,物价水平还在低位徘徊,市场信心和预期偏弱。从金融数据看,上半年住户贷款仅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增加9239亿元,短期消费贷款增长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总之,财政贴息政策将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并强化与金融政策协同,进一步助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以往财政补贴多用于产业端,“国补”向消费金融领域延展,释放了强烈信号。胡双认为,提振内需将更多依赖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与信用体系的渗透效应。此次贴息不仅覆盖个人购车、家电、文旅等重点消费场景,也指向餐饮、家政、托育等服务业经营主体,体现了从“消费即生产”的视角出发,对数字消费生态的精准加码。“尤其在当前AI驱动的信用评估与风险定价能力不断提升背景下,财政贴息+数字风控+场景金融三位一体,已成为新一轮消费驱动政策的重要协同路径。”胡双指出。
对于中小微服务企业,石少卿分析,根据财政部此前部署的“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经验,财政补贴可直接抵消部分利息支出,推动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下降,具体幅度取决于贴息比例。
金融机构角色升级
胡双表示,政策已明,关键在于落地。此次“金融国补”真正落地的前提,是金融机构能力的“数字跃迁”:不仅要设计贴息产品,更要精准匹配不同场景、不同客群的信贷需求。
多家机构已行动,如“绿色消费贷”“场景分期贷”等产品升级在即。可以预期,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需重构产品逻辑——从利率补贴转向全流程数字化体验:线上审批、消费识别、贷后跟踪、贴息清算,皆需技术系统支撑。这也对监管部门提出新的挑战:需构建财政贴息透明度高、流程追踪闭环清晰的“贴息链条系统”。鼓励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推出可视化贴息工具包,让消费者与企业主清晰了解“贴息后实付成本”与“申贷条件”。
董希淼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实施贴息,是提振消费的创新举措,下一步应进一步落细落好,。第一,将贴息政策嵌入各类消费场景,并简化申请流程和手续,让消费者和商家方便申请甚至是一键申请、立等可得。第二,对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应面向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应覆盖国有、民企等各类所有制企业。第三,强化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国补”、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协同,形成叠加效应,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效用。
不过阮加认为,这一政策本质上属于积极财政政策,贴息资金来源于财政预算,在当前经济承压、财政收支矛盾凸显的背景下,会进一步增加财政负担,长期可持续性需审慎考量。当前消费与投资双不足的局面,更需兼顾短期刺激与长期可持续性。相比财政贴息,大幅度降息是更优选择:一方面,利率下行可全面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同时刺激居民消费意愿、提升企业投资动力,从需求端形成整体拉动;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不会直接增加财政支出,能在稳增长的同时避免加重财政压力,更符合当前经济修复的现实需求。
供需两端的“双轮驱动”
金融科技企业常信科技CEO葛林波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从政策设计看,其核心价值在于抓住“供需两端”形成闭环:需求端通过贴息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直接提升购车、家电焕新等大额消费的意愿与能力;供给端为服务业经营主体减负,助力餐饮、家政等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从源头扩容消费供给。这种“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逻辑,切中当前消费市场的核心痛点。
“这种旨在推动供求两端联动的财政贴息预期将达成协同效应。短期缓解服务业经营压力,中长期通过降低供需两端资金成本,促进消费与服务业投资形成正向反馈,助力经济结构优化。”石少卿表示。
葛林波认为,政策的系统性值得肯定。它并非孤立举措,而是对年初消费金融支持政策的细化落地,体现了“顶层设计—细化实施”的政策连贯性。同时,财政贴息与金融政策的协同,既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又借助金融机构的场景渗透能力,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市场主体,避免“大水漫灌”。
建议建立“财政贴息数据治理平台”
对“个人消费”端,胡双建议以大模型辅助的智能授信机制作为基础,进一步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和新中产群体,推动“新汽车消费”“绿色家电更新”“文旅内容+服务订阅”等新型消费增长点;对“服务业经营主体”端,政策应鼓励通过SaaS平台、云账本、数字支付轨迹等方式来构建中小企业的信用资产池,使其融资行为更可量化、可监管,从而增强“贴息+信贷”工具的可操作性。
换言之,此次贴息政策是推动服务消费数字化的助推器。真正的财政金融协同,不只是资金层面的补贴,更是对服务能力和数字治理能力的考验。财政与金融监管部门可联合搭建贴息项目统一数据治理平台,对贷款发放、资金使用、贴息审批与兑付形成闭环监管。
“在缓解现金流压力方面,政策通过“降低当期利息支出+简化办理手续”双重发力,国常会特别强调要“加强部门协同”和“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这将缩短企业贴息申请周期。在提升企业贴息贷款获取便利性方面,可以考虑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减少材料提交,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一站式"办理,以及明确贴息标准避免企业理解偏差。在严格监管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需确保政策透明度,让中小微企业“看得懂、用得上”。”石少卿指出。
胡双还建议,引导各地因地制宜落地相关场景,构建区域“消费激励+服务金融”的联动机制,形成从中央政策到地方操作的“最后一公里”。
合规备受瞩目
此外,董希淼建议阶段性降低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授信的资本占用和风险权重,并不断丰富金融机构处置消费信贷领域不良资产的手段,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减轻发展包袱。目前,部分年轻群体个人债务负担较重。建议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核销消费贷款(含信用卡透支),对年度核销的消费贷款,按照贷款本金的50%予以财政补贴,同时推动金融机构适时优化消费者的征信记录。同时,拓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多元化融资和资本补充渠道,如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来补充资本,支持优质的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上市,增强资金和资本实力,提高消费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
葛林波也表示,政策效果取决于落地细节。需警惕资金挪用风险,需通过场景绑定、贷后跟踪等机制确保资金流向真实消费;金融机构也需加快产品创新,避免“政策热、产品冷”。若能在精准性与执行力上把关,这一政策有望成为提振内需的重要支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