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股银行分红再创新高 稳定性预期成估值关键

©原创 作者: 吴晨 王珊珊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7-31 17:23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吴晨 王珊珊

随着7月28日成都银行(601838.SH)发放2024年年度现金红利,A股42家上市银行的“分红季”迎来收官,2024年,42家银行分红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累计派发“红包”6325.94亿元,相较2023年增加近200亿元。

在净息差持续承压的行业背景下,分红总额逆势增长引发市场关注。六大国有行以4206亿元分红占比超六成,招商银行(600036.SH)领跑股份行。行业如何平衡盈利压力与股东回报?分红的可持续性面临哪些考验?

利润释放与结构调整共筑分红韧性

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净息差,但目前已经逼近了盈亏的临界点。2024年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至1.52%,较2020年下降50个基点,部分区域性银行净息差甚至跌破1%。

尽管银行净息差收窄挤压盈利空间,2024年A股上市银行分红总额仍突破6300亿元。据Wind数据显示,从分红比例来看,招商银行(600036.SH)、沪农商行(601825.SH)、苏州银行(002966.SZ)、厦门银行(601187.SH)等在内的15家银行分红比例超30%。

“银行板块的亮眼表现为分红提供了坚实基础。2024年银行股整体涨幅34.39%,位居A股各板块首位;2025年上半年银行股股价总涨幅达13.1%,位列申万一级行业第二。”某银行从业人员对中国工业报说道,近年来,监管层持续鼓励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水平。2023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明确鼓励上市公司增加现金分红频次,稳定投资者分红预期,将分红与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挂钩。2024年新“国九条”进一步强化分红管理,推动银行股纳入更多主流指数。而且,银行分红其实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是对长期投资者的合情合理的回馈。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青年研究员石少卿对中国工业报表示,支撑银行分红持续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利润留存释放。银行通过合理的利润留存和释放策略,确保了分红的持续增长。尽管净息差下降,但银行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和提高运营效率,维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

二是资产结构调整。银行积极调整资产结构,增加高收益资产的配置,减少低收益资产,从而在净息差承压的情况下,保持了整体盈利能力的稳定。

三是行业竞争与政策支持。银行之间的竞争促使各银行不断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分红水平,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同时,监管政策的支持也是分红增长的重要因素,银保监会等部门鼓励银行通过分红回馈股东,同时确保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和风险抵御能力。

前金融从业者、现东风环境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双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银行作为老牌蓝筹股票,对于股票市场的刺激作用大于大多数上市公司,分红有助于提高股东和股民信心,从而增加二级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振兴股市。此外,银行是经营企业,同时也是特许经营企业,分红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有利于更好的吸收公众存款,进一步对资产负债表做优化,从而良性循环,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为企业融资成本下行及政策宽松提供有利条件。

大行分红“压舱石”的可持续性考题

国有银行仍是分红大户,六大国有行2024年全年派息总额合计4206.34亿元,占A股全部上市银行分红总额的66.5%。其中,工商银行(601398.SH)、建设银行(601939.SH)、农业银行(601288.SH)、中国银行(601988.SH)分红总额分别为1097.73亿元、1007.54亿元、846.61亿元、713.6亿元。

“六大国有行的分红占比成为绝对主力,显示出其作为‘利润压舱石’的战略属性。”胡双说道。但市场对大行分红的持续性仍存有疑虑。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忠言表示,银行股的现金分红是否持续以及分红比例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这一周期性因素的影响,还与个体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特点有关。其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等指标的稳健,是能够回馈股东的最关键内因,也是体现成长价值和社会责任的表现。

胡双分析认为,六大国有行要维系如此大体量的分红,不可忽视其可持续性挑战。关键路径包括:一是稳资本充足率。大行本身盈利体量大,但面对信贷扩张、金融科技投入及对地方经济支持的压力,需确保分红不会侵蚀其核心一级资本,资本补充节奏需同步统筹。二是稳资产质量与风险成本。未来若经济周期波动或地产、地方债领域风险暴露,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可能侵蚀利润,进而影响分红能力。三是稳盈利来源多元化。六大行需加快向综合化经营转型,提升非息收入占比,才能在利差收窄周期中延续稳定利润,筑牢分红基础。四是转变经营理念。从增长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型,以“分红+市值管理”为抓手优化投资者关系,既为市场创造回报,也增强公司治理。

“银行底层资产风险有兜底,资产质量稳健,基本面从‘顺周期’转为‘弱周期’。板块业绩和股息率稳定性强,资本补充渠道增加,投资面也从‘顺周期’转为‘弱周期’。”中泰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戴志锋认为,如果无风险利率下行,银行稳健的股息将持续保持吸引力。

在石少卿看来,未来银行的分红增速可能会趋于平稳甚至放缓。原因在于,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银行盈利增长可能放缓。同时,监管政策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能提高,银行可能需要更多利润用于补充资本,从而减少分红。此外,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可能需要更多资金投入,也会对分红产生一定影响。

投资者预期管理成银行必修课

截至2024年末,银行板块股息率高达5.05%,仅次于煤炭板块,六大国有银行的股息率更是集体突破6%。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600036.SH)、兴业银行(601166.SH)、中信银行(601998.SH)、浦发银行(600000.SH)、平安银行(000001.SZ)这5家银行的分红金额均达百亿级。招商银行表现最为突出,该行每股派发现金红利2元(含税),总派息额约504.4亿元,领跑股份行阵营。以公告时股价35元/股计算,股息率高达5.7%,成为市场追捧的高息标的。

招商银行董事长缪建民在该行今年的业绩交流会上表示,招商银行长期坚持将分红比例维持在30%以上,这是对股东回报的庄严承诺,保持较高且稳定的现金分红率,是银行经营稳健的直接体现,更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重要方式。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面对股息率普遍超过5%的银行股,投资者对分红的稳定性预期成为估值关键。石少卿表示,在市场波动加剧、投资风险增大的背景下,稳定的分红政策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现金流,降低投资风险,从而吸引长期资金。同时,分红政策也是银行管理层对股东回报的承诺,体现了银行对股东利益的重视,有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

胡双强调,分红稳定性与透明度对吸引长期资金尤为重要,银行管理层可从以下四方面管理投资者对分红稳定性和增长的预期:

一是设立明确、可预测的分红政策机制。如设定“每年利润30%~40%作为股东回报”的分红区间,引导市场预期,减少因派息波动带来的负面解读。

二是加强与投资者沟通。通过定期举办业绩说明会、股东交流会、ESG路演等形式,加强与险资、公募、养老金等长线资金的沟通,把握市场对回报、稳健性、可持续性的核心诉求。

三是优化资本结构以支持长期回报。对于估值被低估的银行,适当实施回购+派息组合策略,释放股东回报诚意,也反向强化股价支撑。

四是将分红政策纳入公司战略与高管激励约束机制。以“股东回报为导向”的文化重塑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吴晨 王珊珊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