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吴晨 王珊珊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聚光灯下,上海抛出了一枚“攻坚利器”。
7月28日大会闭幕式现场,首期总规模30亿元的上海市人工智能CVC(企业创投)基金正式发布。与过往政府基金聚焦AI场景应用不同,此次投资箭头明确指向“模型、语料、算力”三大核心要素——这被业内视为中国AI政策的关键转向信号。
前金融从业者、现东风环境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双对中国工业报表示,这是一次主动出击的产业资本试验,也是一场关于算力—算法—数据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的制度探索,标志着我国地方政府在AI产业资本战略布局上实现了一次“从输血到造血”的进阶。
政策信号:从“应用繁荣”转向“基础攻坚”
从全球来看,人工智能正进入由通用模型驱动的规模化应用跃迁期,但其背后的资源门槛越来越高——训练大模型需要海量语料和昂贵算力,运行和微调模型(微调模型是指利用已经训练好的模型作为起点,在新的数据集进一步训练模型,从而使其更适合特定的应用场景)又高度依赖底层硬件基础设施和工程能力。而我国AI企业在通用模型路径上面临两端夹击挑战:一边是海外基础资源被“卡脖子”,另一边是本土市场生态尚未成型。CVC基金的推出恰恰填补了传统政府引导基金与商业资本之间的落差。
当全球AI竞赛进入“拼地基”阶段,上海正在把资源从表层的应用繁荣,压向深层的技术攻坚。上海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推出专注“模型、语料、算力”三大核心要素的CVC基金,释放出多重产业政策信号。
“从政策导向角度看,该基金的设立彰显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度重视。它是‘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国家AI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信科技CEO葛林波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说道,通过精准的资本引导,基金旨在打通AI创新的关键路径,推动技术突破和产业生态构建。这一举措不仅是资本支持,更是一种战略性产业引导,体现了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青年研究员石少卿告诉中国工业报,首先,这表明上海正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资本结合的方式,系统性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强化技术根基。其次,基金聚焦三大核心要素,反映出上海对AI产业基础能力的重视,旨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此外,此举体现了上海作为全国AI高地的战略定位,通过资本投入加速技术落地与产业融合,推动AI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葛林波认为,通过聚焦模型、语料和算力三大要素,基金瞄准了AI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具体来说,模型层面,将推动大模型的自主创新和迭代;语料层面,有望解决高质量训练数据的获取和处理难题;算力层面,则致力于突破计算资源的瓶颈。这种系统性布局,有望填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短板,加速AI核心技术的突破。
在胡双看来,该基金的落地将加速全国在算力基础设施、语料生态安全、国产大模型演进等方面的资源重构和竞争门槛提升,特别是在推动AI产业走向“从可用到可信、从百模到可控”的过程中,上海的先发机制优势或将被进一步放大。
石少卿指出,一方面,上海CVC基金的成立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跟进,形成“耐心资本”与产业技术的良性互动,加速AI创新企业的成长。另一方面,基金聚焦核心要素将带动全国AI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特别是在模型研发、数据积累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升我国在全球AI竞争中的话语权。同时,上海的做法可能引发其他地区效仿,推动全国范围内AI产业基金的多元化布局,进一步加快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速度。
“该基金的成立将带动全国范围内对AI基础要素的关注,促使更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对AI底层技术的投入,进而推动整个AI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对中国工业报强调。
策略挑战:“投早投硬”的三重挑战
该CVC基金聚焦“模型、语料、算力”三大基础领域,这种“投早、投硬、投基础”的策略在当前中国AI发展阶段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AI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底层技术的突破。当前,我国AI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的关键期。模型研发、数据积累和算力基础设施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高政扬认为,通过早期投入这些基础领域,既能抢占技术窗口期,又能有效降低后期技术迭代的风险,提升产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石少卿表示,这不仅能够加速技术自主创新,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问题,为后续应用层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这一策略符合国家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AI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模型、语料和算力,是构建中国AI自主生态的三大根基,也是传统VC或PE未能深入布局的基础环节。此次设立CVC基金,背后是政府与头部企业联合出资,投资决策更贴近技术前沿与真实应用场景。”胡双同样认为。
在当前中国AI发展的关键拐点上,这只CVC基金“投早、投硬、投基础”的战略选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胡双分析认为,一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核心环节“卡脖子”问题。算力(芯片、数据中心)、语料(中文语义、行业语料)、模型(算法迭代、开源能力)正是我国AI产业与国际差距最突出的三个环节。布局基础是避免被动跟随的唯一路径。
二是构筑国产生态的系统性支撑力。相比应用场景层面的“爆点”,基础层的布局能更有效撬动本土模型框架、算法范式和安全语料体系的独立生长,是推动AI产业长期韧性发展与“去依赖化”的关键。
三是激活早期科技企业的生存与成长能力。基础层企业普遍研发周期长、商业化节奏慢,唯有“耐心资本+产业嵌入”并举,才能形成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深度应用的支持力。
当政府基金罕见地举起“投早、投硬、投基础”的旗帜,资本市场的掌声中亦夹杂着疑虑。胡双表示,这一策略的落地也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基础型项目的估值逻辑与退出机制不清晰。早期“硬科技”项目很难用传统财务指标评估价值,基金需要建立更具长期主义和技术评价能力的投研体系。
二是复合型团队建设难度大。模型、算力、语料三要素跨越芯片、算法、语言、数据、系统工程多个学科门类,对基金管理人和项目评估者的综合认知能力要求极高。
三是产业协同落地存在技术与商业两层错配。早期项目往往离市场较远,如何在推进技术验证的同时对接真实产业需求,是决定基金转化效率的核心问题。
石少卿则进一步表示,对于基金管理团队而言,基础领域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如何平衡短期回报与长期价值是一大难题。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积累,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并确保资金高效利用是关键。此外,模型和语料领域的技术迭代迅速,基金需具备敏锐的行业洞察力,以精准识别具有潜力的创新项目。这些挑战要求基金管理团队既要具备深厚的产业认知,又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才能实现“投早、投硬、投基础”的战略目标。
成功标尺:生态协同高于财务回报
“采用CVC模式而非传统引导基金,是‘投生态’向‘育生态’的转型信号。企业创投基金天然具有更强的资源协同、产业落地与供需闭环能力,能在投后赋能方面发挥更大价值。”胡双表示,上海此举,不仅是“输血”资本,更是“造血”能力。
对于此类战略型CVC基金,其目标应远超财务收益。石少卿认为,衡量该CVC基金的成功与否,未来需关注多维关键指标。除财务回报外,应重点评估其在模型、语料、算力三大领域的成果:如是否催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是否带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国产化替代,以及是否培育出独角兽或领军企业等。此外,还需考察其对产业生态的赋能作用,包括是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否吸引全球高端人才集聚,以及是否形成可复制的创新模式。
胡双建议,未来3-5年,CVC基金应重点关注如下四类关键指标。一是技术突破度:包括所投企业在模型参数创新、中文语料覆盖率、国产算力优化效率等方面是否实现核心突破。二是生态嵌入度:是否能实现与上海现有AI资源(张江实验室、大厂研发中心、智算中心等)的深度嵌套协作,构建技术—资本—场景三元闭环。三是产业拉动效应:所投企业是否带动本地供应链上下游发展、推动相关行业模型应用(如金融、制造、政务)落地。四是资本乘数效应:是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如其他CVC、市场化VC)跟投共建,提升AI底座投资的整体资本密度。
“为避免‘资源重叠’与‘重复建设’,该基金应与上海现有AI生态高效协同。”石少卿建议,与科研机构合作加速技术转化,与头部企业共建开放平台共享算力资源,与其他投资基金形成差异化分工,专注早期硬科技项目。通过构建“资本+技术+产业”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源精准配置,推动上海AI产业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创新跃升。
胡双表示,该类CVC基金的真正价值,在于打通“从国家科技战略——地方产业政策——企业早期资本——科研项目落地”这一闭环链条,不仅要解决AI产业的“技术可用性问题”,更要解决“技术转化路径的问题”。2025年将是中国AI产业从“多模竞争”转向“少量高质量平台体系演进”的关键一年,此时布局基础层,是一次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对冲”行为。
可以预见,未来这支基金的作用,不止于撬动资金,更在于成为上海构建AI全链条生态的一块“压舱石”:一头链接高性能算力和通用大模型的研发端,一头连接产业应用的工程化落地端,实现资本对AI产业“冷启动”的精准助推。这也是地方政府在数字科技和产业金融深度融合路径上,向“产业投资+生态孵化+场景集成”的协同治理样本迈出的一步。
上海市人工智能CVC基金的发布,不仅是一次资本投资,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战略性部署。通过系统性思考和精准的资本引导,上海正在为中国AI产业的战略性发展绘制新的蓝图。这一举措,将对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产生深远影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