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云南省蒙自市水田乡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立足地广人稀的基础,直面产业“小散弱”的现状,以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的“一老一小”等问题为导向,以广阔的耕地资源为根基,以盘活闲置资源为抓手,全力做好招小商、办农场、育新人,以“三点三促”打造山区乡镇“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模式,闯出一条山区乡镇产业振兴的新路子。2024年以来共招引小微企业2个,开办家庭农场12户,培育新农人20余人。通过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盘活了村集体闲置资产,在稳步提升在乡群众务工收入的同时,稳定留住长期外出务工人员330余人就近就业,实现了增收,也留住了乡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以招小商为切入点促集中就业
水田乡海拔跨度200m至2200m,高差大,气候多样。结合不同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狠抓招商,在中、高海拔地区引进芭蕉芋淀粉加工企业建成投产,在低海拔地区引进热区水果冻干企业带领群众增收。盘活村集体闲置厂房,引进公司建成全乡第一个农副产品烘干工业企业,建设芭蕉芋加工生产项目,采用“企业+工厂+农户+基地”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为本地群众带来更有保障的销售渠道,助推形成更具规模的农副产品原料基地,促进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双提升。成立全乡首家党组织领办公司,实施蒙自市水田乡热区水果精深加工厂项目,引进龙头企业与村集体合作经营,多元化创新联农带农、联农带村模式,把嘎马底村因资产闲置造成遗留问题化解转变为促进村集体和群众增收、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水田新样板。目前,2个企业稳定带动80余名群众年增收人均15000余元,四个村(社区)实现了从没钱办事“空壳村”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蝶变。
以办农场为立足点促分散就业
为充分利用好广阔的土地资源,水田乡坚持党建引领各村组选优育强新农人,支持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好家庭农场,带领地方群众共同增收。2024年,我乡培育蓝莓种植家庭农场2户,蔬菜种植家庭农场1户,芭蕉芋种植家庭农场1户,石斛种植家庭农场1户,甘蔗种植家庭农场3户,水果种植家庭农场4户,稳定带动8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30余人,人均年增收16000余元。通过整合农户闲置庭院等资源,打造家庭农场、庭院经济,增强群众自主就业“源动力”,2024年全乡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23元,同比增长7.9%。
以育新人为着力点促门口就业
水田乡注重种植大户扶持,培育新农人,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强化自身“造血”功能,提质传统产业探索发展新兴产业,形成高海拔地区发展万寿菊、芭蕉芋、中药材,中海拔地区发展有机果蔬,低海拔地区发展甘蔗、芒果、柠檬、水产业等立体产业体系。同时,为稳定促进“一老一小”家庭增收,积极引进桑蚕养殖产业和人工菌种植产业,通过建立稳定地供销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好家庭式种植和养殖产业。截止目前,水田乡已培育桑蚕养殖、人工菌种植等新农人20余人,有桑蚕养殖户64户,推广人工菌种植从基地向各家各户有序推开。目前,桑蚕养殖和人工菌种植提供140余人在家就业,人均增收8000余元。
下一步,水田乡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做实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持续推广“三点三促”模式,打造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做好企业扩产和产业链延伸,支持地方新农人整合更多的土地资源建成家庭农场,做好供销平台建设服务,把更多群众纳入地方产业发展体系就近务工,稳定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共蒙自市水田乡委员会李绍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