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马艳
“零公里二手车”再一次被推向舆论焦点。近日,某车企被曝用“零公里二手车”虚增销量,这一事件引发行业关注。
事实上,关于零公里二手车引发的争议并非首次出现。早在今年5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就在采访中提到,汽车行业出现了销售“零公里二手车”的乱象。他表示,“新车刚完成上牌注册,就以二手车的名义重新流入市场。好像是卖出去了,但又回到二手车商手里。有三四千家(二手车商)都在卖,是非常乱的。”
这番言论迅速让“零公里二手车”进入公众视线。那么,零公里二手车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行业逻辑与现实困境?
“零公里二手车”为何成蔓延之势?
“零公里二手车”是指正常完成了车辆上牌手续,名义上属于二手车,但实际行驶里程极低甚至为零的新车。近年来,“零公里二手车”越来越普遍,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4年二手车市场中,“登记≤3个月、里程≤50公里”的车辆占比高达12.7%,4年间激增了7.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8辆二手车中,就有一辆是刚刚上牌便转手的准新车,“零公里二手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为何会出现“零公里二手车”?八匹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原大区总经理杨松山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月度、季度或年度考核节点,部分经销商为完成销量任务,会选择先行购入车辆并完成上牌。
二是当前车辆出口环节中,新车出口需取得生产厂家、海关等多部门的授权资质。部分从业者或因无法获取厂家授权及相关手续,会选择在国内为车辆先行上牌,再以平行进口车的模式,开展平行出口业务。
杨松山称,这些车辆的后续处置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作为“资源车”快速转售以回笼资金;二是在门店销售时附赠商业险吸引客户;三是极少数情况下,为征信不佳的客户提供“优代购”服务。
“零公里二手车”短期内或能提高车企销量,但从长期来看,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零公里二手车’会导致汽车销量数据存在水分、不真实。其实是一种对未来市场的透支。”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称,“若有车企把‘零公里二手车’当新车售卖是自毁前程。”
在前不久召开的2025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也对“零公里二手车”提出了批评:“零公里二手车”出口到海外,对中国汽车品牌是极大的伤害。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认为,“零公里二手车”看似完成了一次销售,但实际车辆并未在终端售出,车企提前透支销量的操作,将影响对国内车市真实现状和走向的判断。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称,“零公里二手车”会让虚假的销量数据掩盖真实的市场需求,可能误导车企和投资者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分配不合理,最终进一步加剧行业内卷和恶性竞争。同时,部分车企、授权经销商和二手车商通过“零公里二手车”与置换补贴政策结合,套取国家补贴,这种套利行为不仅扭曲政策初衷,还滋生税务与合规风险。
经销商承压下的“权宜之计”
“零公里二手车”现象的背后,实则反映了当前经销商库存压力高企、销量不佳的行业困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今年6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6.6%,连续多月高于荣枯线。上半年,仅有27.5%的4S店完成或超额完成销量计划,大部分经销商上半年销量承压,库存积压风险显著攀升。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二手车信息部副主任陆广智表示,新车价格体系的波动,给二手车市场带来复杂的影响,新车价格不稳定使得二手车市场的库存周转时间延长,库存压力增加。而库存压力直接导致二手车商占用大量资金,经营风险也随之上升。
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零公里二手车”现象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让合法合规经营的企业和经销商面临更大的压力,整个产业链陷入恶性循环。同时,虚假的销量数据也会误导政府部门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出现偏差,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针对“零公里二手车”乱象,相关部门已出手整治。今年5月底,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召集车企和相关行业机构等召开座谈会,规范整治“零公里二手车”乱象,同时引导二手车出口。
7月3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关于“零公里二手车”的提问时表示,汽车是“大件耐用”消费品,鼓励和支持“二手车”市场发展是各国通行做法。2024年2月,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了二手车出口有关要求和程序并发布公告,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二手车出口业务。一年多来,各地根据公告要求组织实施,严格保障质量安全,做好二手车出口相关工作,满足了海外消费者的购车选择。下一步,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二手车出口工作指导,促进二手车出口健康有序发展。
与此同时,车企也在同步发力,从企业内部加强管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例如,比亚迪规定,一旦发现经销商存在违规上牌操作,将对经销商进行高额罚款,并取消其部分车型的销售资格。奇瑞则建立了严格的车辆销售监控系统,对车辆的流向和销售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确保每一辆车的销售都符合规范。
亟待监管规范
零公里二手车的出现,折射出了汽车行业的深层次矛盾。那么,应如何规范“零公里二手车”市场?
杨松山建议,一是生产厂家需与经销商建立协同发展的合作关系,将经销商视为长期战略伙伴,避免将经营压力完全转嫁给下游渠道。
二是经销商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应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当前市场中,多地出现消费纠纷,例如客户付款后才被告知所购车辆为零公里二手车,或在办理保险时发现车辆已投保又被取消等,此类欺瞒消费者的行为亟待杜绝。
三是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应明确零公里二手车的属性界定,将其纳入二手车范畴管理,并制定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在消费者购车前,应通过标准化流程明确告知其车辆为零公里二手车,同时说明相关权益差异(如可能无法享受部分售后服务及保险保障等),确保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主做出选择。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李颜伟认为,国内对于这类现象缺乏管理措施以及相应的监管机制,建议商务部联合证监会一同治理,或者可参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虚构销量增长造假行为的规定,对汽车公司有意利用“零公里二手车”模式提前确认销售和业绩的不正当行为进行处罚。
除了行业规范与监管发力,消费者自身也需提高甄别能力。那么,消费者应如何甄别“零公里二手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方媒体报道,建议消费者一查登记与生产日期,避免购买库存超6个月的车辆,防止买到长期积压的“准新车”;二查维修保养记录:通过4S店(或车企)系统确认车辆是否为试驾车或展车,避免买到“高强度使用”的车辆;三查第三方检测报告:重点关注电池健康度、轮胎磨损、底盘损伤等指标,避免买到“暗病车”。
值得注意的是,杨松山也提醒,不应全盘否定“零公里二手车”的存在价值,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才是关键,而核心前提在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在充分了解车辆属性及相关权益的基础上,应由消费者自主做出选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