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环境部:统筹行政检查提升执法效能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原创 作者: 曹雅丽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7-29 08:24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近期,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严格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检查大力提升执法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检查,减轻企业负担。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实现“有效执法监管”与“减少对企业干扰”两者的平衡?

7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生态环境行政检查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企业,既是我们督促企业达标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也对优化营商环境、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有着重要影响。”

据悉,《通知》要求做好行政检查的统筹,不同检查事项“应合尽合”,跨部门检查“能联尽联”,避免对企业的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日常检查有计划,个案检查有线索,专项检查有报批。

对于日常检查,强调统筹、高效,“按年”制定检查计划,“按月”细化落实,并且不得超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并公布的年度检查频次上限要求,避免以“巡查、调查、核查、调研”之名行检查之实。同时,要做足检查前的“功课”,预判企业治污设施运行状态与违法风险点,避免盲目检查,切实提升现场检查质效。对于个案检查,强调精准、科学,具备非现场监管条件的检查事项不再入企检查,减少对企业的打扰。如果出现环境质量发生异常波动的情况,要在溯源分析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范围,精准检查。对于专项检查,强调合法、必要,严格控制专项检查的数量、范围、内容和时限,注重实效。并且要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及时向社会公布。

裴晓菲表示,减少对企业的现场检查不会导致放松对企业的环保监管。

首先,减少现场检查,并不意味着不监管。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积极打造智慧执法体系,指导地方在水、气、固废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非现场监管执法经验,执法方式已经由原来的“人防”逐渐转向为“技防”。比如,按照法律规定,重点排污单位都安装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这些单位是否达标排放,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知道。

其次,减少现场检查,减的是对环保守法企业的检查。《通知》要求,要强化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比如,对信用良好、正面清单内的企业,原则上不开展现场检查,反过来,对那些失信企业、正面清单外的企业,则要重点监管。让守信者“减负担”,让失信者“增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将执法资源更多地投入到环境风险大的监管对象上。

第三,减少现场检查,并不意味着放纵违法行为。《通知》要求,强化对恶意违法行为的惩治,狠抓违法后果严重、主观恶意明显的重点案件办理,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比如,对于私设暗管或利用溶洞、裂隙偷排偷放,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借雨排污“零存整取”,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不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厉打击,绝不姑息。

“下一步,我们将以《通知》的贯彻落实为重要契机和有效抓手,进一步提升检查的规范性和精准度,科学合理把握检查尺度,确保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检查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出积极贡献。”裴晓菲说。



作者:曹雅丽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