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蔡温键:走出隧道黑暗绝境的青年科研破局者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7-28 16:39
分享到:

2020年,广西乐业隧道那场突如其来的坍塌,彻底改变了当时还是高中生的蔡温键的人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他和父母被困漫长的六个小时。身边是令人心悸的碎石,唯一的生路被堵死,绝望的呼喊与死寂交替。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成为他心底的烙印,却也悄然点燃了他对地质探索的渴望。

“那一刻,我切身体会到生命的脆弱,更明白了地质工作的分量——它关乎生死。我告诉自己,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回忆往事,蔡温键的眼神坚定而执着。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指引他选择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专业,踏上了地质科研的道路。

图为蔡温键

科研征途,破解隧道安全困局

隧道施工,尤其是高海拔、高地应力、高压富水的“极端隧道”,全球每年因围岩失稳引发的事故损失巨大。传统方法捉襟见肘:人工地质素描耗时数小时且易出错,探地雷达探测范围有限(仅30米),难以及时预警突水突泥等重大风险,单点位移计无法全面感知隧道整体变形。

大一进入导师刘严松的课题组后,蔡温键直面行业难题,决心用科技改变现状。他牵头组建了“突出重围”团队,瞄准“围岩智能判识”这一世界难题发起攻关。团队首创的图谱耦合智能解析法,用数码设备拍摄掌子面图像,结合光谱约束与神经网络识别技术,能在1分钟内精准完成岩性分析,大幅超越传统精度。他们创新性地融合地震波探测与探地雷达,将探测范围一举拓展到100米,为支护决策抢出宝贵时间。团队自研的雷达激光扫描仪,如同不知疲倦的“激光守卫”,日夜守护隧道安全。

图为蔡温键在隧道内使用雷达激光扫描仪

为了验证技术,蔡温键和团队成员不辞辛劳,两年间辗转川藏沿线、米仓山特长隧道等9条极端隧道进行实地测试。依托学校强大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和导师资源,他已发表多项科研成果和论文,技术在多条重大隧道工程中展现出实效,其团队自主研发的核心设备成功售出2台。

图为团队前往马角坝实习调研

图为硬件产品在实地应用

图为软件平台界面

2025年3月,他长期钻研的成果在“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从200多支强队中斩获奖项,成为赛事中唯一获奖的本科团队,并成功获得450万元意向融资。同年6月,团队研发成果再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特等奖。

图为团队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场

图为项目负责人蔡温键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场接受省学联采访

校园担当,青春的多彩注脚

科研之外,蔡温键同样是校园里的活跃分子。他曾担任学院学生会文体部负责人、校学生社团发展服务中心主席,积极组织各类社团活动。从热闹的招新到精彩的文化节,从细致的培训到丰硕的成果展,都倾注了他的热情与努力,为同学们搭建展示才华、拓展兴趣的平台,为校园注入了蓬勃活力。

图为蔡温键在校学生社团发展服务中心参与策划的“社团嘉年华”活动(第一排左三)

他曾获厦门市优秀大学生奖学金(全市仅45人),并作为学生代表参与成都市青年创新创业合伙人计划、金融服务对接会等重要活动。凭借出色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他还担任了学校创新创业朋辈导师,乐于向学弟学妹分享科研心得、答疑解惑,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人勇敢追梦。

图为蔡温键在成都市青年创新创业合伙人计划现场

图为蔡温键受邀在家乡社区做党课分享

逐光前行,向地球深部进发

“听着很难,看着不可能,但还是亲身实践过才知道。”这是蔡温键常说的话。如今,他带领的这支多学科交叉团队已入驻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启了新的征程。从黑暗中的被困者,到隧道安全的守护者,再到青年创业先锋,蔡温键正用智慧和汗水,不断突破技术壁垒,重新定义中国地下工程的安全边界。向地球深部进军,是他和团队认定的时代使命;他的故事,是当代青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的生动写照。未来,他将继续扎根地质科研,为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安全、推动地质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