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药真神!往年鱼塘死鱼能装两大卡车,今年用了‘牛转渔坤’的药,一条死鱼都没有!”在湖南省湘潭县天马山村的鱼塘边,养殖户王桂英捧着刚打捞的鲜鱼,眼里含着泪。让她惊叹的“神药”,是华南师范大学一群青年研发的姜黄素缓释微球——一种用牛粪提炼原料、能根治鱼类白点病的绿色鱼药。
公益底色:从痛点出发的“救命药”
白点病曾是淡水养殖业的“隐形杀手”,95%的致死率让无数渔民血本无归。2023年,“牛转渔坤”团队深入23个渔村调研时,目睹了这样的场景:广东阳江渔民因鱼群暴毙蹲在塘边痛哭,湖南衡南养殖户用辣椒水“土法”治病,反而污染了水源。“不能让渔民再受这份苦。”团队创始人张治中——这位从渔村走出的研究生,带着5年鱼药研发经验,带领团队踏上攻关路。
他们创造性地将牛粪转化为核心原料,研发的“3小时纤维素纳米晶提取技术”,让原本4.5万元/吨的成本降至0.4万元,且全程零污染。用这种材料包裹的姜黄素微球,能54天持续释放药效,30分钟内杀灭100%小瓜虫,草鱼存活率达100%。“既救鱼,又护水,这才是真正的公益科技。”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评价道。
落地生根:让每一分公益都结出硕果
在江门鹤山龙口镇,肉牛养殖场的牛粪曾是“负担”,如今成了“香饽饽”——团队签约收购后,每年为养殖户增收491万元。在天马山村,团队不仅免费培训渔民,还定制施药方案,让每亩鱼塘净收入从658元跃升至3967元,“以前治病要花987元/亩,现在只要50元,还能靠牛粪额外赚5000元!”村委会的感谢信里,字里行间都是感激。
截至目前,团队已在4省8村开展公益试点,带动1000余人就业,帮助渔民节省防治成本5300元/户。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点赞:“这是‘科技+公益’的典范,让绿色发展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
绿色未来:用创新守护“鱼水情”
“我们的药,不仅要治鱼病,更要护好一方水。”团队成员丰柳说。如今,他们研发的微球技术正拓展至更多领域,而那份“让渔民笑起来”的初心,始终未变。这份青春力量,正以科技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最温暖的注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