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历史上历朝历代驻守保安、屯垦戍边的营兵,为原以游牧为生的土地带来了农耕文明,形成了保安堡“闲时为农、战时为兵”独特的屯耕文化。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保安镇城内村居民黄桂兰在结束文艺演出后,主动邀请记者前去参观她家的百年老宅,即同仁市历史建筑——“赵源民居”,看一看已有90余年的木头门槛。她说,由于舍不得老家,她从西宁市退休后就和老伴(赵源)回到城内村老宅,开始守望着“乡愁”。
记者漫步于保安镇,只见店铺民居古色古香,一山一水、一砖一瓦,庄严肃穆的寺庙,光影斑驳的土墙壁,都是与乡村文化有关的空间载体。7月25日,中国工业报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主题活动走进保安镇,发现作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古镇不言,但因岁月的流淌而尽显珍贵,也让乡愁有“乡”可去,成为最美乡村“打卡点”。
勾勒出了“美丽乡村”未来发展轮廓
散落全国各地的传统村落,是人类文明留下的遗产。保安镇历史悠久,古代是西羌居住地,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此置河关县并设军屯垦,明万历二年(1574年)由屯首王廷义组织屯民驻扎在铁城山上保护保安城。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唐晓剑介绍,保安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兵屯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黄南州为数不多的汉族村。青海省坚持将传统村落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载体,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加大保护力度、拓展资金渠道、推动活化利用等举措,着力补齐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保安镇”取保一方康泰安宁之意,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乃明清政府在此控制部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保安镇党委书记赵菊萍介绍,保安镇的地名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由于滩地海拔较低、地势相对开阔、土地丰沃,被誉为“同仁粮仓”,而且有青海省最大的养鸡场。唐晓剑表示,青海省充分挖掘传统村落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非遗民俗等资源,因地制宜推进文创旅游、休闲度假、特色农业、传统手工艺品等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就业增收,让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古色古香的保安镇,散发出全新韵味。在保安镇美丽乡村建设的“细心打磨”下,一个充满诗意的特色古镇身姿已经显现。目前,保安镇以“显山露水、彰显底蕴,完善设施、提升镇容”为规划理念,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模式,渐渐勾勒出了“美丽乡村”未来发展轮廓。唐晓剑向记者表示,保安镇目前仍处于保护阶段,下一步工作要引入战略投资,实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历史,对于保安而言,不是过去,而是出发,守住这里的历史,就是守住这里的灵魂。”赵菊萍说。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黄桂兰向记者介绍,赵氏家族历辈先祖在保安营屯垦戍边300余年,1926年前后老宅由赵源祖父母购得,1936年由祖母张存来斥资复建。经过近百年的风雨洗礼,老宅主要建筑已基本成为危房,2020年初赵氏子孙赵源和她在子女的协助下斥资40余万元对老宅以“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原貌、保留原样式、原尺寸、使用原木质建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使百年老宅改变了沧桑的容颜,彰显了老宅特有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激活了古村落的经济活力
保安镇“活态保护、活态传承、活态发展”,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从“一时美”向“长久靓”延续,在创造幸福生活上做实功,让保安镇“旧貌”换“新颜”。据介绍,保安镇以深化顶层设计作“笔墨”,为美丽乡村建设瞄定造型。以耕耘文化绿洲作“符号”,为乡风文明画卷增韵添彩。以深化乡村治理作“意境”,为和美乡村图景筑基固本。以提升环境治理作“底色”,为泼墨成画古镇涂色增彩。目前,保安镇还是那块地,却不再贫瘠,变身文旅融合的景区;还是那栋老房,却换了新颜,变成充满乡愁的民宿;还是那些村民,却有了新的身份。
实际上,保安镇的历史中有着浓浓的乡愁,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脚步中从未缺席。保安镇坚持“修旧如旧”、守住古村“灵魂”的原则,采取就地取材、草泥抹墙等方式,保住传统风貌,留住乡土气息,实现了“多个渠道取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聚合效应,成为美丽宜居家园里最美的“诗与远方”。在“赵源民居”附近有“一文一武”两个历史建筑,其中“文”是王化行故居(明清“岁”进士),“武”是明清兵营。中国工业报记者在王化行故居感受到了翰林子墨和浮白载笔,在明清兵营感受到了金戈铁马和鼓角争鸣。
振兴生态保安,畅游文化古城。凑巧的是,在保安镇政府所在地城内村,中国工业报记者遇见了张新云,访谈中得知她2023年6月从青海省司法厅主动请缨到保安镇城内村,担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从她忙前忙后中,可以看出她热爱保安这座古镇,热爱驻村这份事业。张新云介绍,城内村东临同夏交通要道、南靠花儿王故居、北依东干木旅游度假森林园、西处隆务河畔,地理位置凸显城内村在同仁北大门旅游生态经济圈中独特的、潜在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潜力巨大。
城内村被称为边陲屯兵史上的“活化石”,是青海省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唯一的汉族自然村落。张新云表示,城内村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商贸租赁、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资入股同仁市“悦牧人牛羊综合开发市场”。目前,城内村主要收入来源以农业生产、务工、经商、村集体经济分红等为主,已经从“脏乱破旧”、人烟稀少的“空心村”,逐渐蜕变成了人人安居乐业、个个返乡创业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可以说,城内村的璀璨和富饶,激活了古村落的经济活力,点亮了乡愁的“微光”,逐步打造成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