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控域无界”贾松解锁智能制造“无界”密码

来源:大象新闻 发表时间:2025-07-25 16:30
分享到:

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职大)智能控制实验室的角落,陈列着37块布满烧痕的电路板——这是“控域无界”团队8年研发历程的缩影。从首次提出“国产运动控制”构想,到如今LO-32控制器通过CMA与CNAS双认证,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团队,用3000余次试验、2000多版算法迭代,书写了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青年篇章。

作为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中国运动控制器市场长期被西门子、三菱等外资企业占据,国内高端市场国产化率不足10%。“一台进口控制器售价超20万元,且维修需返厂处理,周期长达3个月。”项目负责人贾松回忆,2018年随导师走访珠三角制造业企业时,某汽车零部件厂商因进口控制器故障导致生产线停摆的场景,成为团队决心破局的起点。

贾松迅速整合资源:依托智能制造研究院搭建研发平台,邀请周红海老师担任导师,组建起由自动化控制、机械设计、人工智能专业学生构成的跨学科团队。“我们第一版原型机体积是LO-32的3倍,响应速度却慢50%。”贾松展示早期设计图,“但每一次失败都让我们更接近行业真实需求。”

突破始于对核心算法的改进。传统运动控制器采用“工控机+控制卡”分离架构,信号传输延迟高达毫秒级。团队创新性提出“嵌入式CPU与控制算法深度集成”方案。2023年,在第1890次电路板试验中,终于实现微秒级响应;2024年,通过PSO三维位置输出技术,将脉冲波动率控制在1.5%以内,精度达±2.7μm。

“为优化轨迹平滑算法,我们连续一个星期未出实验室。”贾松指着代码日志,“第137版算法迭代时,终于解决了复杂曲面加工的抖动问题。”这些努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价值:泉州恒锐机械将LO-32应用于五轴加工中心后,精密齿轮加工良品率从82%提升至97%,单台设备年节省成本超50万元;苏州正激励生产线引入控制器后,产能提升10%,设备采购成本降低30%。如今,该团队已申请核心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团队计划在今年成立公司,将产品推向市场,以更好的服务制造行业。

从格物园实训室到全国制造业一线,深职大“控域无界”团队用青春和汗水证明:在“中国智造”的征程中,职业院校学生同样能成为破局者。那些布满焊点的电路板、密密麻麻的代码日志,终将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注脚。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