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沂河新区东元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安全总监王艳磊最近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往年频繁的安全生产检查今年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清晰的“安全体检报告”即分类分级评定报告。这份报告不仅标明了企业的风险等级是“B级”,还详细列出合规经营指导建议和安全隐患检查标准依据及整改措施建议。“以前总觉得检查多、压力大,现在有了这份报告,心里终于踏实了。”王艳磊笑着说。
王艳磊的“踏实感”,源于临沂沂河新区应急管理局推行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分类分级监管。今年以来,为落实山东省、临沂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和精准执法的要求,临沂沂河新区应急管理局对全区884家工贸及化工企业进行了全面“体检”,根据行业风险,将企业确定为重点企业和一般企业,然后依据管理水平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并实施差异化监管。
“就像医院给病人会诊一样,高风险企业要重点监护,低风险企业则‘少打扰、多服务’。”临沂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冯善常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例如:“A级企业就像‘健康人群’,通过预警监管平台远程监测,无事不扰;B级企业如‘亚健康人群’,定期抽查指导,防患于未然;C级和D级企业则像‘急重症患者’,需高频次检查、紧盯整改。”这种模式不仅避免了“一刀切”的执法弊端,还让监管资源更聚焦。数据显示,临沂新区70家重点企业和814家一般企业中,D级高风险企业49家,执法检查覆盖率达100%;而A级企业虽多达97家,现场检查频次大幅减少,实行无事不扰,企业得以轻装上阵。
分级不是“一评定终身”。辖区企业临沂金甲宜家俱有限公司因整改隐患成效显著,从C级升为B级,企业主要负责人感慨:“以前每月查几次,现在半年才一次,我们更有时间抓生产了!”相反,一家疏于管理的加油站因隐患反复,被降为D级,面临严格监管。这种“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既倒逼企业主动履责,也体现了执法监管的公平性。
分类分级监管的核心理念是“守法者受益、违法者受罚”。安全生产监管不是“管得越多越好”,而是“管得越准越好”。通过科学分类、动态分级,既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又提升了执法效能。未来,临沂沂河新区将继续深化分类分级改革,推动安全生产从“被动监管”向“主动治理”转型,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李国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