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四明山麓绿意葱茏。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东邵村,一座始建于清代的江南四合院静静矗立,这里是我国著名革命作家、文艺理论家邵荃麟的故居,近年来,当地政府扎实推进邵荃麟故居保护利用工作,让这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建筑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青春研“习”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这里,开展以“解码红色宁波·智绘青春答卷”为主题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探寻革命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品格。
青春研“习”团成员与工作人员在邵荃麟故居前的合影供图陈源
寻访革命足迹,感悟初心使命
7月8日上午,青春研“习”团成员心怀崇敬走进邵荃麟故居。这座白墙黛瓦的江南院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68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完整保留了邵荃麟同志生前的生活场景和革命遗迹。
邵荃麟,浙江宁波人,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以笔为枪,创作了大量反映革命斗争的优秀作品,为我国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陈列馆,东邵村党史研究员李静涵手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向同学们介绍道“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邵荃麟大力倡导“现实主义深化”理论,强调文艺要反映时代本质。即便在特殊时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他依然坚守文艺工作者的良知与操守。他大半生都在外漂泊,据他后人介绍,他从未忘记家乡话,心系宁波。”展柜里,1941年出版的《东南战线》创刊号、邵荃麟亲笔修改的《英雄》手稿等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党史研究员讲解场景供图赵轩颉
邵荃麟故居现有革命文物300余件,年接待参观者5万余人次。当地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使红色文化传播更加生动鲜活。2021年,这里被命名为“浙东红色文艺教育基地”,成为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阵地。
在新时代,邵荃麟“文艺要扎根人民”的理念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他的一生证明,真正的文艺作品必然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血脉相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文艺工作者。
深挖红色资源,聆听历史回声
实践过程中,青春研“习”团成员开展了深入的访谈活动。在东邵村党群服务中心,李静涵回答了同学们对于邵荃麟的故居的红色文化意义及当代教育价值。
实践团成员:“大家提到邵荃麟故居,你印象中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李静涵:“对我来讲,对邵荃麟故居最大的印象是红色教育阵地,这与我们村庄筹措资金多方协调修缮故居的初心相关,第一是为了帮助我们村和街道留住本地革命战士的故居事迹,第二是希望以它为依托打造红色教育阵地。”
实践团成员:“你们村是如何结合红色资源开展相关活动的?”
李静涵:“我们村每月都会举办一次党日活动。因为本村的老党员较多,所以会结合一些重大时间节点,比如建党、国庆等节点,到邵荃麟故居重温入党誓词,这是常规活动。有时也带其他单位的领导在进行走访或者调研时带领他们参观。”
在座谈中,实践团成员提出对于红色文化教育与AI、AR技术结合的沉浸式体验课程想法,李静涵给出意见“首先针对大中小不同的受众面,他们的知识储备以及语言叙述的接受方式不同。第一,应该从内容方面考虑,不同的受众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侧重应该有所不同,第二,针对不同人群,涉及到的互动性应有所不同,面对儿童,应设计一定的路线,要求他们必须点击进行下一步引导他们了解故事从而保证整个叙事的连贯性,而面对成人则应开放更多的自由度。”
访谈最后,李静涵高度肯定了这种将革命内容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文艺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更让革命精神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人心。
采访东邵村党史研究员李静涵供图陈威名
相传革命薪火,培育时代新人
据悉,邵荃麟故居积极创新红色教育模式,与多所高校共建“红色文艺实践教育基地”,打造新时代青年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校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合作机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在“红色文艺进校园”系列活动中,故居创新推出“三个一”工程:每年组织一次“邵荃麟文艺思想”学术研讨会,培养一批“红色文艺宣讲员”,打造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故居还推出了“六个一”红色教育活动:看一部专题片、听一堂微党课、诵一段经典、唱一首红歌、写一篇感悟、做一次志愿服务,年均接待参观学习团体200余批次。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传承邵荃麟革命文艺精神,既要坚守“文艺为人民”的根本立场,更要创新表达方式。通过数字技术激活红色基因,我们正在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让革命文艺传统在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语境中持续绽放思想光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文化动能。(苏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