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重构产业格局 互联网进入智能体时代

©原创 作者: 耿鹏飞 发表时间:2025-07-24 09:53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耿鹏飞

“AI正重构互联网流量结构与区域格局,互联网已进入智能体时代。”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互联网协会原理事长邬贺铨在7月23日召开的2025(第二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智能体(AIAgent)作为互联网演进的核心标志,正深刻重塑科研、生产与生活的底层逻辑,在互联网发展的下一程,智能体将占有重要一席。

2025(第二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开幕式高端对话现场

从生成式AI到智能体,从算力网络到安全防护,AI正作为“基础设施”的存在为互联网注入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从“量变积累”迈向“质变飞跃”。这场始于技术突破的变革,正在科研实验室、产业生产线与寻常百姓家,写下互联网下一程的全新注脚。

智能体驱动互联网架构的根本性变革

近年来,互联网流量增量近半由AI贡献。根据CNNIC数据和Deepseek分析,2024年中国南北向和东西向流量因AI而分别增长42%和6%。2025年DeepSeek等大模型崛起,使用AI产品的我国网民从2024年底的2.49亿人到5.7亿,占网民总数超40%。中国日均Tlken消耗量2025年初为10万亿,同比增100倍。

这种增长直接体现在网络流量结构的剧变上。邬贺铨指出,AI正重构互联网流量结构与区域格局。传统互联网以“下行流量”(下行流量是指在网络通信中,从互联网或服务提供商返回到用户设备的数据量)为主,而当前“上行流量”(上行流量指的是从用户设备发送到网络上的数据流量)占比已达40%-50%,边缘节点流量(边缘节点流量指网络中靠近用户端的数据处理节点产生的流量)占比攀升至65%,大量数据在边缘侧完成处理而不进入核心网。

这是由于智能体需持续上传环境数据,单设备上行数据量提升三倍。DeepSeek、Microsoft、Copilot等AI应用实测显示,其上行流量占比达到26%,而且多模态交互场景将进一步推高上行流程占比接近50%。

目前,我国AI应用主要是ToC(针对消费者用户),依托抖音微信插件等快速渗透,覆盖娱乐、生产力工具等,月活占比超60%。

然而,紧靠生成式大模型在商业上很难形成闭环,智能体与传统生成式AI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具备“目标导向”和“闭环行动”能力。邬贺铨强调:“生成式AI是被动响应的助手,而智能体能够主动发起任务、调用工具、反思结果,形成‘感知-决策-行动’的闭环。”这种进化使得AI从内容生成迈向场景落地。

人工智能从生成式大模型向AI Agent和Agentic AI发展,互联网进入智能体时代,引发功能、业态与体系架构的变革。AI Agentsasa Service(智能体即服务)成为互联网演进的核心标志,传统的“用户主导操作”转变为“智能体自主执行+人类监督决策”的新型范式,人从操作者转型为AI行为的决策者。

与此同时,技术与需求将推动单智能体发展到多智能体协同,从“工具辅助”迈向“自主协作”,AI正从单点效率工具(AIAgent)进化为系统生产力引擎(AgenticAI)。

“AI Agent和Agent AI已经在To C和To B场景中起到了提质增效增值的作用,但目前的应用还只是初步阶段,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还有待创新。”邬贺铨院士在高端对话中预言,未来十年是人工智能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期。Gartner预测2028年33%的企业将嵌入AgenticAI,15%的日常决策由智能体自主完成。他认为,AI的下一站是“智联网(InternetofAgents)”,通过区块链、联邦学习等技术实现异构智能体的跨域协作。

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中关村实验室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吴建平则从技术演进角度强调:“互联网核心技术需要长期稳定的科研支撑,就像IPv6从标准制定到规模应用历经30年。AI与互联网的融合同样需要耐心,既要保持核心架构稳定,又要在应用层持续创新。”

构筑AI基础设施的“中国路径”

开幕式上,三大运营商以及互联网厂商分享关于AI的最新成绩,展现了AI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路径”。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珂介绍,其构建的“4+4+31+X”层次化算力体系,已形成中心、省、边缘、端四级架构,完成主流芯片与DeepSeek系列大模型的深度适配。“我们打造的‘星辰’多模态大模型实现全尺寸开源,推出AI手机、AI云电脑等10余款标准化产品,构建的数据智能中台,形成10万亿Tokens的高质量数据集。”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建军则聚焦“算力网络”建设,其部署的13个区域性智算中心节点形成“算力像自来水一样随用随取”的服务能力。特别在AI与通信融合方面,中国移动实现近50万无线基站的AI改造,客服领域AI渗透率达100%,审计场景60%工作由AI完成,单个审计点耗时从数日缩短至分钟级。“九天系列大模型已在40多个行业落地,例如与长安汽车合作,通过1.2万台设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柔性排产和敏捷制造。”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立谦强调“算-网-数-模-用”融合发展,其上海临港、宁夏中卫和和青海三江源等万卡智算中心实现“先进算力+绿色电力”的协同。在行业应用中,联通的政务大模型已服务北京、重庆等10余个省市,使12345热线平均通话时长缩短25%,民意诉求处置效率提升50%;工业领域的Unilink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连接1250万台设备,推出的“元景万悟”智能体开发平台,汇聚工业现场海量异构数据,打造高质量数据集。中国联通携手重庆长安汽车成功纳管了工厂1.2万台的设备、63个点位数据,构建了499个精准的物模型,支撑起柔性排产、敏捷制造等8类核心应用,缩短软件开发周期30%。

AI正从消费端向产业端全面渗透。拼多多高级副总裁朱政介绍,其“农地云拼+产地直发”模式通过AI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在云南蒙自实现木瓜日销万单,损耗率下降近50%;制造业领域的C2M模式则助力广东惠东女鞋产业带单厂日出货1.5万双,带动数十万人就业。

上海海思CEO高戟聚焦音视频领域并指出2025年音视频流量将占互联网总流量的90%,而AI正重塑这一领域的技术标准。“HDRVivid影像技术已被爱优腾、咪咕等主流平台采用,AudioVivid空间音频在华为车型落地,ChinaDRM则为2.8亿终端提供硬件级内容保护。”这些技术创新使超高清视频、沉浸式体验成为可能。

在医疗与教育领域,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马杰观察到:“AI带来的技术平权正在发生——偏远乡村的患者可通过AI辅助诊断获得与北京同等的医疗资源,山区学生能借助智能体获得个性化辅导。”硅基智能创始人司马华鹏则展示了AI数字人的应用:“我们为老年人提供数字陪伴,克隆父母形象辅助儿童教育,这些应用证明AI不是替代人类,而是做人做不到的事。”

AI时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AI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全新的安全挑战。奇安信副总裁韩永刚在演讲中警示:“智能体在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间自由游走、代人类执行任务时,其身份认证与权限控制成为新的安全盲区。”他举例,美国已出现首例智能体越权事件——攻击者通过邮件植入代码,诱使智能体读取并执行恶意指令,导致数据泄露。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提出“以模制模”的防御思路:“要用安全大模型对抗AI带来的威胁,构建大模型卫士和安全围栏。”他认为,智能体时代的安全防御需实现三重进化:首先是保护AI自身,防范训练数据污染、模型投毒;其次是利用AI提升防御效率,通过多智能体协同实现漏洞挖掘、攻击溯源的自动化;最终形成“人类监督+智能体执行”的动态防御体系。

在治理层面,韩永刚强调需建立“内生安全体系”,将安全能力内置到数字化环境中。“安全不应是外挂的‘防火墙’,而应成为IT、CT、OT融合系统的原生属性。”这一观点得到邬贺铨的呼应,他指出:“AI治理需要技术创新与制度建设并行,例如通过联邦学习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通过智能合约规范智能体行为。”

周鸿祎对个体机遇充满期待:“未来每个人都可能领导50-100个智能体,人类角色将从执行者转变为规划者与决策者。能否用好智能体,将成为个人竞争力的核心指标。”马杰同样认为:“AI不是夺走工作,而是淘汰不会用AI的人;真正的超级个体,是能让智能体成为得力伙伴的人。”

从大会传递的信号来看,AI发展正进入“深水区”——从技术突破转向产业落地,从单点创新转向体系协同,从流量驱动转向价值创造。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融合,正推动人类迈向工具、能源、材料全面革新的新时代,这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

作者:耿鹏飞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