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塞纳(土语“好”的意思)!阳光下的班彦。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主题展览馆留言墙上,班彦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写道:“感恩党引领着全面乡村振兴,如今村里的路叫感恩路,后山的林叫感恩林,河边的泉叫感恩泉,村里酿的酒叫感恩酒。”五十镇人民政府镇长李玮说,班彦是一个感恩的地方。
班彦村
仿佛是远年的箴言,班彦村这个名字就是为梦想而取。班彦是土语,意为富裕。7月22日,中国工业报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主题采访活动,前往班彦村探访青海省如何“挪穷窝、拔穷根、兴产业”,从而把生产搞上去,让新时代的阳光照耀出一幅幅“新农村、新产业、新发展”的幸福图景。
“挪穷窝”到“建新家”
班彦人困于贫穷苦矣,渴望富裕久矣。然而,世居之地,土薄、地贫、山高、路远,富裕之梦岂止遥远,也殆乎渺不可及。班彦村五、六两个自然社群世代居住在沙沟山,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妻难”的“六难”问题,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班彦村村民吕有金说,“原来住在沙沟山上的时候,山大沟深,住的是土房子,走的是泥土路,条件艰苦,坡地庄稼长势不好,也没有其他收入,生活困难得很。”
千载难逢的机遇终于来到。为彻底解决“六难”问题,班彦村依托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大好政策,2016年10月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017年3月,班彦村5、6社129户484人完成了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到当年年底,班彦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班彦村正式退出贫困村序列,率先实现了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村脱贫。
班彦村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当代脱贫攻坚交响乐中一个“动人乐章”。班彦村的新农村建设以易地扶贫搬迁为起点,走出了一条“安居与乐业并重、传承与创新交融”的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住有宜居、业有新途、治有良方”的新农村图景,实现了“挪穷窝”到“建新家”的转变。
班彦村用自身的蝶变讲述了共和国历史上最精彩、最厚重的脱贫攻坚故事,但许多经验成果既是班彦的,也是全国的。2025年5月23日,班彦村认定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工业报记者恰巧遇见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韩喜玉带领课题团队在班彦村准备撰写《班彦志》。
打造“幸福班彦”
大爱巍巍方知宗旨存于草野,笑靥灼灼可见江山恰在民心,而笑脸是对幸福最淳朴的表达。身着土族服装的姑娘笑语盈盈,指引着参观的人们走过阳光,走进绣园,走进酒坊……
班彦人知道,多元产业是致富路上的新希望。为此,班彦村通过产业振兴,打造“幸福班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在班彦村实现“保护传承+产业富民”双轮驱动。在打造“土族盘绣”(指尖上的非遗经济)名片上,班彦村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作用,探索成立了刺绣(盘绣)协会等机构,建成了盘绣园,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将各类绣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这一模式已带动村里140多位绣娘实现增收致富。
土族盘绣从承载千年文化的“符号”,到凝聚民族精神的“图腾”,再到助力乡村振兴的“引擎”,土族盘绣中的太阳花正以全新姿态绽放在时代沃土。在班彦村农家小院,年近六旬的张卓麻什姐捏着彩线,在黑色布面上盘绕出金黄弧线,针尖起落间一朵层层叠叠的太阳花绽放。张卓麻什姐说:“太阳花要朝着太阳的方向绣,就像做人要心向光明。”
土族盘绣加工现场
班彦村的酩馏酒产业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土族群众传承着以青稞为原料,经发酵、煮粮、蒸馏、冷却等工序酿造的古法。酒香醇厚,“开坛十里香”的美誉不胫而走。在打造“青稞美酒”(古法传承的醇香产业)名片上,班彦村努力提升传统酩馏酒酿造工艺,不断提高产业规范化管理和规模化生产水平。同时,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参加各类展销会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如今,班彦酩馏酒不仅在当地畅销,还远销到全国各地。
2017年,村民吕有金注册“吕有金酩馏酒”商标,产品得以进入超市、网络平台,销路不断拓宽,年收入超10万元。2019年,班彦村投资300万元建成村集体产业——班彦酩馏酒作坊,实现规模化生产,年产量达40吨,年销售额可达180万元。过去,班彦村戮力同心挪穷窝;今朝,班彦村破茧成蝶踏征程。在记者即将离开班彦村的时候,班彦村广场上,身着土族盛装的姑娘们跳起了欢快奔放的舞蹈,舞姿美极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