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自古以来,酒就是人们维系情感的纽带,在推杯换盏间饮尽绵长时光。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前广场上,矗立着“一祖十贤”十一尊大型人物塑像。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冯声宝表示,青海互助青稞酒起源于元代,兴盛于明清,发展于近代,辉煌于今天。他说:“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一祖十贤’是中国青稞酒史的主线,而天佑德是中国青稞酒之源”。
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有4000年酿造史、700余年蒸馏酒史、400年大曲白酒史,而天佑德传统与现代交融——用“陈”不用“新”,酿出了中国人的四季之美。早在1373年,天佑德酒坊就已诞生,当远方的客人到来时,在下马酒的歌声中,洁白的哈达和醇香的青稞酒已呈送到客人面前,从此以传统青稞酒酿造技艺为主的互助青稞酒声名远扬。7月22日,中国工业报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主题采访团,来到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探寻好酒的奥秘。
不同季节的酒呈现不同的口感
酒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我国千百年来工艺传承的载体。酿造青稞美酒是青海人民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最好的青稞酒一定离不开青海高原这片纯净的土地,离不开高原人民对它难以割舍的钟情和热爱。“开坛十里游人醉,驮酒千里一路香”。当其他农作物在高海拔地区的极端环境下“黯然退场”之时,青稞却能扎根于此。冯声宝表示,青稞在数千年驯化过程中留下的“烙印”,在海拔高度4200米以上的田间,青稞依然是唯一的种植作物。
我国大多酒厂均由于夏季温度过高而停止酿酒,青稞酒则一年不间断酿造。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兼容并蓄、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以青稞为主要原料,集独特的制曲工艺——“清蒸清烧四次清”工艺为一体的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其最主要的特征为:“二长、三合、四清”。二长:生产周期长——365天不间断酿酒、发酵周期长——每轮次80天连续四楂发酵。三合:种酿合一、曲粮合一、岩木合一。种酿合一:是指青稞酒酿酒原料产区和酿造产区“高度合一”。曲粮合一:青稞酒是中国白酒中唯一以青稞作为酿酒原料,又用青稞制曲的特色产品。岩木合一:青稞酒酿造窖池采用昆仑山花岗岩为窖边,松木板为窖底,形成独有的岩木窖池。四清:指在酿酒过程中原料清蒸,辅料清蒸,清糟发酵,清蒸流酒,即一次投料、四次发酵、四次蒸馏的四次清传统操作工艺。
随着现代酿酒技术的发展,遵循古法工艺,坚持自然发酵、天人合一的酿酒哲学,是天佑德青稞酒一直秉持的信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酿”工艺,就是一年365天不间断酿酒,覆盖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24个节气,一年一个周期,4次投料,16次馏酒,实现“天、时、人、酒”合而为一,不同季节的酒呈现不同的口感。其中,“春酿”柔顺协调,“夏酿”醇厚馥郁,“秋酿”爽净淡雅,“冬酿”绵甜怡畅。更加丰富的酒体,促使天佑德青稞酒的口感风味更加多样,酒体口感更加丰富。
青稞酒被誉为“高原明珠、酒林奇葩”
酒是表达情意的最佳途径,某种程度上青稞酒在高原已不再是酒,而是高原民族的文化符号的代名词。青稞酒本身营养价值非常高,由于其“地理环境独特、酿酒原料独特、大曲配料独特、制酒工艺独特、产品风格独特”,被全国酿酒专家誉为“高原明珠、酒林奇葩”。天佑德作为青稞酒行业龙头,秉承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三实精神,踏踏实实做酒,全力打造集种植、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冯声宝表示,天佑德全力保障种植青稞农户的利益,不仅点亮了万千家庭的“就业灯火”,也让“一粒青稞”成为农民增收的“金种子”。
青稞酒色微黄,酸中带甜,有“藏式啤酒”之称,其酿造的基本流程包括:粮食蒸煮、发酵、过滤、贮酒。这一传统酿造技艺融合了青藏高原和中原地区4000多年的酿酒智慧,既充分发挥了青稞的营养优势,又结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是自然之酿,是青藏高原的缩影。“青稞酒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青稞为原料,在继承古老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技术装备,用无污染的天然优质矿泉水科学配料、精心酿造、久储自然老熟而成。”冯声宝说。
中国工业报记者在天佑德生产车间看到,天佑德以“大罐、陶坛、酒海、瓶储”四种方式储存优质原酒,特别是千里挑一的青稞粮是对酿酒工艺的执着与坚持、对传统文化的虔诚与庄重、对酿酒事业的敬畏与传承。“目前,天佑德拥有7.4万吨青稞原粮储备,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青稞酒全产业链品质把控。”冯声宝表示。
未来,天佑德将以“健康持续、全球品牌”为企业目标,继续坚持纯粮酿造,坚持客户为导向,以消费升级和结构调整为契机,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性价比的青稞酒产品,把天佑德青稞酒打造成全国少有、世界独特的区域性民族品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