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格桑”书记23载高原坚守:用一生践行 “缺氧不缺信念”用初心焐热雪域冻土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7-21 07:41
分享到:

在川西高原苍茫腹地,色达县广袤的金马草原之上,四季凛冽的风如刀锋般呼啸,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严酷环境,无情考验着每一个生命的韧性。正是在这片被称为“缺氧不缺激情、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斗志”的土地上,一株顽强的“格桑花”深深扎根,以23年如一日的坚守,将党的温暖与希望播撒进万千牧民的心田——他,就是藏族干部呷波,一位将共产党人的初心化作滚烫血脉,将牧民的冷暖刻进生命年轮的乡党委书记。从康勒乡的青春启程,辗转霍西、大则,再回康勒,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人民公仆”的赤诚。当牧民们呼唤“呷书记”时,那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对他十八年如一日扎根奉献的最高礼赞。

从“牧羊鞭”到“公仆印”,赤子心焐热“冻土春”

“我是牧民的儿子,草原是我的根。”这句朴实的自白,是呷波人生最厚重的底色。出身于塔子乡章柯村贫困牧民家庭的他,对牧区的严寒与艰辛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2002年,带着对党和国家的深切感恩,他踏上康勒乡的工作岗位,自此将根深深扎进高原冻土。从工勤到乡党委书记,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沉甸甸的责任与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他常说:“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干部好不好,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正是这份敬畏,让他十八年来初心如磐。

在康勒乡,呷波是干部职工心中严厉又温暖的“好阿哥”。他教导年轻干部:“在涉藏地区工作,脚底不沾满牧场的泥土,心中就装不下牧民的真情。”而在牧民心中,他是事无巨细的“活字典”。哪家是贫困户,哪户生计艰难,哪家牛羊状况,哪家有何急难愁盼,他都了然于心。这份“如数家珍”的背后,是无数个身背糌粑、早出晚归的日夜。吃饭时间常不见人影的他,早已把高原牧区的千家万户当成了自己的家。当牧民们看到深夜还在帐篷间穿梭的身影,便知道他们的“好阿哥”又为解决群众困难奔忙了。

从“家计簿”到“济困情”,守护旗撑起“格桑开”

尽管自己的家庭并不宽裕,妻子无固定工作,两个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支撑,但他却用一颗赤诚之心,默默帮助着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018年12月,在呷波的多方奔走和努力下,阿交二村一名听力残疾儿童成功在八一康复中心接受了人工耳蜗手术。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为这个家庭节省了近30万元的手术和康复费用,让孩子重获新“声”,也避免了这户家庭因病返贫。这是色达县首例成功实施人工耳蜗手术并接受语言康复训练的案例,孩子的未来因此改变。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呷波自己的生活却过得十分节俭。他舍不得买新衣服,家里的开支精打细算,可每当看到贫困户吃不上好饭、牧民急需用钱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家200元,那家500元,甚至一次掏出1000元救急。近几年来他累计资助乡亲们的钱款超过4万元左右,几乎是他大半年的工资。

“我自己苦一点没关系,但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心里过不去。”呷波的话朴实却充满力量。他的善举不仅温暖了贫困群众的心,更诠释了一名基层扶贫干部的担当与情怀。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正是有无数像呷波这样的“点灯人”,才让高原上的希望之光永不熄灭。

从“质疑声”到“分红泪”,拓荒者洗亮“振兴光”

发展,是破解牧区困境的根本出路。呷波深知,必须为牧民找到一条可持续的生计之道。2019年夏天,色达县康勒乡汪扎一村的草场花开正盛,金盏花、雪莲花在风中摇曳,乡党委书记呷波却皱紧了眉头。“这些宝贝躺在草里‘睡觉’,牧民守着金山受穷啊!”他攥着一把野花,心里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办手工皂合作社,把高原花草变成“真金白银”。

然而,当他提出创办手工皂合作社的想法时,迎接他的却是满堂的质疑声。“花草能卖钱?书记怕是在做梦!”“祖祖辈辈放牛,搞什么肥皂!”连村支书都直摆手:“没钱、没技术、没销路,这不是瞎折腾吗?”呷波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群众的反对理由,整整30条。面对重重阻力,呷波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如果连试都不敢试,牧民的日子怎么改变?”

面对“四面楚歌”,这个藏族汉子犯了倔。呷波自掏腰包垫付了1000元启动资金,挨家挨户敲门:“相信我,先试三个月,亏了算我的!”牧民帕珠记得,呷波那段时间“像着了魔”,白天蹲在河边教大家采花提纯,晚上抱着资料研究配方,有一次熬到凌晨,竟把肥皂原料错当成糌粑吃进了嘴。技术落后,他四处奔波,请来专家,如同笨拙的小学生,从提纯、定型到包装;产品无名,他硬是化身“首席推销员”,磨破了嘴皮,踏遍了州县展会上的冷眼;销路闭塞,他一次次奔走于崎岖山路,亲自参与技术研讨,与牧民围炉夜话寻找品质提升之道;他积极对接县里部门,以真诚和详实规划争取到关键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渐渐地,数年艰辛耕耘,终获甘甜回报:藏尕民族手工皂不仅香飘甘孜,更远销温江、浙江、广州等地,每年年收益分红突破30余万元,成为照亮汪扎一村510人乃至康勒乡未来的“金钥匙”。2024年分红那天,牧民多泽数着厚厚一叠钞票,眼泪直打转:“这‘手工肥皂’真成金疙瘩了!”如今,汪扎一村510名牧民全部入股,连当初最反对的村主任都主动申请当起了“生产线组长”。

站在崭新的厂房前,呷波摩挲着香喷喷的手工皂,笑得憨厚:“牧民笑了,比啥荣誉都强。”这块融合了雪山花草与干部初心的“致富皂”,正洗去牧区的陈旧观念,泡开乡村振兴的芬芳。

从“透风墙”到“书声朗”,点灯人燃亮“千帐春”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周恩来总理的嘱托,是呷波心中最深的烙印。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这片被严寒和贫瘠笼罩的色达高原腹地,唯有知识的光芒,才能彻底斩断那世代缠绕、令人窒息的贫困枷锁。

2012年,一个连牦牛都瑟缩的严冬。新任大则乡乡长的呷波,第一次推开乡中心校吱呀作响的木门,眼前景象让他揪心:60多名学生挤在透风的教室里,冻红的小手握着残缺的铅笔。一双双冻得通红皴裂的小手,紧紧攥着几乎握不住的短铅笔,颤抖着在纸上划动。呷波眼眶发热,转身便踏上了艰难的“化缘”之路。为了给孩子们安装取暖片,呷波的身影在高原的朔风中穿梭不息。他磨破了嘴皮,一遍遍描绘着教室里的刺骨严寒,面对的却常常是怀疑的眼神、敷衍的推脱,甚至冰冷的闭门羹。电话打爆了上百通,陌生的大门敲了无数次,甚至自掏腰包辗转多地,却屡屡被警惕的目光误认为“骗子”,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终于,功夫不忘有心人,他争取到了暖气的安装费用!当第一台取暖器在色达高原苦寒之地亮起橘红的光,温暖不仅融化了教室的坚冰,更照亮了色达教育史上一个破冰的黎明——这也是全县第一个拥有暖气的学校。

教室暖了,但学生太少。呷波的足迹踏遍大则乡,一户一户地做思想工作。牧民***起初执意让儿子放牛:“读书有啥用?能当牦牛驮货?能当糌粑填肚子?不如多养头牛实在!”寒风呼啸中,呷波一次次掀开***家厚重的门帘,盘腿坐在酥油灯下,掰着手指动情讲述:“阿哥,牦牛会老,会被风雪夺走。可知识装进娃娃脑子,那是扎了根的金子!风雪刮不走,盗贼偷不去!”滚烫的话语终于融化了***心头的坚冰。在呷波不懈推动下,中心校学生从当初瑟瑟发抖的60人激增至205人,“控辍保学”三率实现100%。孩子们身着整洁校服,坐在温暖的教室里,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您好”,是献给这位“编外园丁”最动听的赞歌。

看到许多学生家境困难,呷波再次踏上“化缘”之路,为贫困学子寻找资助。“一次不行,再去!”,经过很多次的解释,终于打动了几个公益爱心人士。远方的爱心如温暖溪流,精准联结大则乡40名贫困学子的梦想,每月200元的持续资助,滋润着干涸的心田。即使调任康勒乡,这份爱至今未曾中断,又为康勒乡中心校的46名贫困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

从“工资押”到“万家灯”,赤子心铸成“不朽梁”

呷波的心很大,装满了草原上的万户千家;呷波的心也很“小”,常常挤掉了自己和家人的位置。二十三载春秋,高原牧民早已成为他的至亲。

2018年10月,五保户多秋突发胃穿孔,生命垂危,却因无法负担医疗费而绝望。深夜,高原大雪纷飞,呷波顶着零下25度严寒,驱车60多公里险路冲往县医院。车灯如豆刺破雪幕,车轮数次打滑,险象环生。赶到医院,他满身冰雪未及拍打,径直找到院长:“手术不能等!费用我用工资担保!”多秋得救了。当手术成功消息传来,呷波靠着冰冷墙壁,长长舒了一口气。

这样的“担保”,于他已是常事。他对牧民倾尽所有,对自己和家人却近乎苛刻:一件旧藏袍穿了又穿;2018年藏历新年,万家团圆时,儿子只能在视频里说:“阿爸,我理解您,您辛苦了。”屏幕这头,铁汉瞬间湿了眼眶。连续8年春节,他都把回家机会让给外地干部,孤独守护着高原寒夜。牧民的儿子与党的干部——这双重身份,铸就了他生命中最深沉的无悔担当。

呷波,这位牧民的儿子,草原的赤子,如一株深深扎根金马草原的格桑花。他以23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人民公仆”最纯粹的本色。从产业致富的领路人,到雪域学童的“守护者”;从散尽家财的傻书记,到草原矛盾的“解扣人”;从危急时刻的生命担保人,到牧民心中最温暖的“好阿哥”……他以青春为笔,以热血为墨,在高原之巅书写下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答卷。

他常说:“我是牧民的儿子,草原是我的根。环境虽冷,但我要让百姓的心是暖的。”这朴实誓言,他用一生践行。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牧民们那一声声“瓜真切”,那洋溢的幸福笑容,那日益红火的生活,便是对高原之子呷波。(尼公)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