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7月18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召开“2025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软件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上半年北京市工业和信息软件业均呈现快于一季度的加速增长态势。规上工业实现产值1.35万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7%,已连续16个月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水平。同时,新质生产力培育驶入“快车道”,数字标杆城市建设实现“新跃升”,北京着力构建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企业服务生态。
规模贡献再创新高
“今年二季度,首都工业和信息软件业延续了良好发展态势,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鲜明特征。”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级领导王滨表示。
王滨介绍,北京经信局坚持把立足点放在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国家资金支持,精准施策培育增量,上半年工业和信息软件业合计实现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2%,创历史新高,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6%,为稳住全市经济大盘提供了核心支撑。
在政策牵引与市场拉动同向发力带动下,上半年工业和信息软件业均呈现快于一季度的加速增长态势。规上工业实现产值1.35万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7%,已连续16个月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水平;1-5月信息软件业实现营收接近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利润总额增长28.8%,规模、增速均居全市各行业首位。
王滨表示,上半年,投资动能持续迸发。依托高精尖产业资金、基金政策,强化“两重”“两新”项目牵引,聚焦整车及零部件、算力中心等重点领域攻坚突破,上半年工业重点产业完成投资463.3亿元,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5%;信息软件业完成投资超千亿元,同比增长1.6倍。京津冀汽车生态港顺义园等重大项目如期开工,集成电路等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工业、信息软件业两个行业合计固定资产投资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100%,为全市投资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此外,市场活力加速释放。王滨表示,上半年,工业和信息软件业在京新设企业数量同比分别增长14.2%和95.9%,为行业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中小企业发展指数逐月抬升,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再次回归景气区间,经济发展预期持续向好。
新质生产力培育驶入“快车道”
上半年,北京深入实施国家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迭代升级,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王滨表示,一方面,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深度推进,在氢能通用航空、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新建一批创新中心和中试平台,全国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基于自主指令集的高性能处理器芯片等新技术新产品相继发布;成功创建海淀、昌平2个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天工”机器人、小顽童N2机器人斩获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冠亚军,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即将亮相亦庄。
另一方面,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集成电路重点项目稳步推进,4款车规级芯片批量应用,多款新能源车型发布,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持续发挥“主引擎”作用,增加值上半年分别增长16.7%和24.6%。上半年北京市生产整车71.3万辆,同比增长24.8%,其中新能源汽车26.2万辆,同比增长1.5倍。
医药产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围绕产业发展堵点迭代推出新一轮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北京疫苗检验中心顺利完工,一批国内外顶尖医药研发机构相继落户,7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9个AI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均居全国首位,12家企业跻身年度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榜单。
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上半年新增1家灯塔工厂、149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北京市绿色工厂累计建成212家,绿色企业比例达到27.2%。全市高端制造业发展持续向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9%和16.8%。
数字标杆城市建设实现“新跃升”
北京市“人工智能+”行动全面起势,着力建设“人工智能第一城”,专项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强化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全方位加快大模型商业化应用突破。
王滨介绍,目前,在京人工智能企业已突破2400家,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32款,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新增智算供给1.1万PFlops,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工厂建成投用;制度创新成效显著,出台建设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意见,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开放数据达13亿条,完成全国首笔城市测绘联合数据交易,1-6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新增数据产品241个,场内交易规模同比增长60.8%,北京数据资源集聚优势得到全面激活和增强。开放型数字经济生态不断完善。全球影响力加速提升。技术友好的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5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人工智能和工业领域深度融合为主线,聚焦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控等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编制印发了《方案《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出台了16条政策,重点瞄准解决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五个方面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大模型应用成本急剧下降,已进入行业应用的临界点。”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数字产业处副处长张金瑞在发布会上对《方案》进行了解读。
张金瑞表示,一是重点提升高质量行业数据供给能力,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工业数据集。二是重点提升行业大模型基础能力,培育头部行业大模型和通用智能体。三是重点提升模型应用服务能力,增强大模型仿真验证和智能安全保障能力。四是重点提升智能产品产能,提高装备、产线、工厂等多层级的智能化生产能力。五是重点提升复合型人才供给,强化人才培养和技术咨询服务。
在重点提升智能产品产能方面,张金瑞表示,在工厂层面支持企业应用具身智能大模型、5G等技术,部署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等设备,率先在北京打造具身智能工厂示范标杆,并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政策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奖励。“该政策将于近期发布。”张金瑞透露。
精准施策支持重点领域发展
北京市着力构建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企业服务生态。
王滨表示,北京精准施策支持重点领域发展,高精尖产业资金分3个批次向17个重点方向精准投放,累计支持企业500家,累计支持金额接近20亿元,支持规模与支持力度不断加码。
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针对性制定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十余项专项政策,实施“一链一策”精准滴灌;围绕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印发促进高精尖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行动方案,24条举措保障外资平等权益;围绕以优质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出台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助力北京建设成为全球时尚创新策源地与潮流引领地之一。启动2025年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企业名单制定,政策申报首月超800家企业积极申请,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厚植发展沃土培育经营主体,上半年,北京市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300家,累计10483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优质企业梯队不断发展壮大。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持续优化中小企业贷款贴息政策,针对中小微企业2000万以内的首次贷款给予补贴,专精特新专板企业股权融资总额超56亿元。积极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发布2025年中小企业服务券工作指南,上线128款服务券配券产品,涵盖数智赋能、绿色低碳和高端时尚三个领域,支持中小微企业购买使用大模型应用等9个方向的服务产品,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经营成本,满足其创新发展的应用需求。
王滨表示,当前,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全球贸易体系与规则受到严重冲击,不仅给全球经贸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来极大变数,也对北京市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坚实的底气战胜眼前困难。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持续优化的发展生态以及不断释放的创新活力,我们必将牢牢稳住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盘,持续巩固向好态势。”王滨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