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刘德炳
7月11日,在潭头社区祠堂,村民孙观发深情开讲微课程《总书记到我家》,细数这些年来村容村貌的改善、富硒产业带来的增收、乡村旅游的兴起等美好变迁。
“潭头村如今成为了一个旅游村,人气越来越旺。村里成立了富硒食堂,发展‘富硒宴’特色农家乐、民宿与红色研学旅游项目,增设了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包括我在内的一百多户农户当上了股东。富硒食堂从开办到现在收入有600多万。这个月我们村民还分了红,家家户户都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孙观发说。
潭头村全景
依托富硒土壤优势,潭头村大力推进产业振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贫困村”一举成为“全国样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潭头方案”。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西主题采访活动,中国工业报记者对潭头村进行了实地走访。
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 开发富硒特色农业
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白墙灰瓦,曾经“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的潭头村民,如今“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距县城6公里,323国道穿村而过,地处赣州市于都县的潭头村辖18个村小组850户3082人,是首批中国扶贫交流示范基地、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积极发挥土壤富硒优势,潭头村着力打响“富硒品牌”。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潭头村大力开发富硒大米、富硒果蔬、生态养殖等特色农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村企业+旅游”潭头模式。
中国工业报记者获悉,潭头村联合企业打造了万亩富硒产业园,富硒大米和蔬菜远销大湾区,还搭上了中欧班列出口国外,实现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组建了旅游公司,开发了富硒餐饮、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研学、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一系列乡村特色旅游,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2024年,潭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50万元,较2017年脱贫时增长近44倍。
于都县梓山镇党委书记郭清峰介绍,谭头村村民通过参与村集体食堂、乡村民宿开发经营,成为公司股东、产业从业者或管理者获得收益。当前,潭头全村已有801户村民加入村集体公司,户均分红1000元以上。
“下一步,梓山镇将发挥产业优势,在突出打好富硒品牌的基础上,做好‘土、特、产’文章,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村民利益联结,让经济更具活动,让群众进一步受益。”郭清峰表示。
弥补二产短板 推动产业走向高端
聚焦富硒产品精深加工的短板,依托富硒产业园建设成果,于都县持续引进江西都夏园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都夏园”)等企业项目,努力推动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
江西都夏园食品有限公司展厅
成立于2020年5月的,都夏园是一家集果蔬繁育、种植、分选、精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以“富硒品牌”为核心,都夏园通过全产业链整合与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先后荣获“科技型中小企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等称号。
“分拣中心(1号厂房)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配备了一条西红柿(脐橙)智能红外无损分选线,采用多功能四通道分选机,具有15个柔性装箱出口,分选速度每个通道达300个/分钟,分选产能每小时达20吨,果径分选范围为40-100mmm。”在生产车间,都夏园公司副总经理邱晟向中国工业报记者介绍,“在罗坳镇、禾丰镇等地,我们种植了3000亩富硒西红柿,富硒西红柿年产量超2万吨。升级加工方面,主要是富硒番茄汁、富硒脐橙汁,每年消耗6万-10万吨的原材料。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都夏园进一步上线了白桦树汁、椰子水等。”
2024年,都夏园投资1.7亿元,建成了占地30亩的富硒果蔬精深加工生产线,重点生产富硒番茄汁、脐橙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农产品溢价20%以上,实现了从初级农产品到品牌商品的跨越。依托“三江六岸富硒产业带”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全力以赴打造全国富硒精深加工标杆,都夏园成为于都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板。
“今年,将引进更多的优质农业加工企业,进一步弥补二产短板。在充分发挥富硒和红色两大核心优势基础上,因地施策。如张军村开展富硒稻、低糖大米种植;潭头村发展红色旅游,村集体餐厅。”郭清峰透露。
最新数据显示,于都已建成富硒产业示范基地186个,带动标准化富硒种植30万亩。开发10余个富硒农产品种类,认证富硒农产品223个,培育涉硒商标13个。带动3万余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1.5万元。依托万亩富硒土壤资源,于都“硒”产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富硒蔬菜、富硒大米、富硒鸡蛋等特色产业群加快培育,富硒产业发展势头正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