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塑料绿色循环新路径 《碳中和与塑料循环科普教育丛书》在京发布

©原创 作者: 曹雅丽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7-18 11:11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每一份塑料都应有循环归途,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绿色行动的践行者,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是改变的开始,当我们谈论未来时,未来已来;当我们行动时,改变已发生。”近日,以“塑・造循环探・索新生”为主题的《碳中和与塑料循环科普教育丛书》在北京正式发布。

塑料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意丢弃在自然环境中的塑料垃圾难以降解,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显示,全球塑料年产量超过4亿吨,只有不到10%被回收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在此背景下,实现塑料循环利用,推动塑料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

会上,中国石化出版社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白桦作开场致辞,详细介绍了本丛书的策划背景、主要特点等。

白桦介绍,近年来,中国石化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勇担引领能源化工行业绿色发展之责,为建设美丽中国厚植了生态根基。在中国石化化工事业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国石化出版社携手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聚焦普及塑料循环与碳中和知识,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们的环保理念和塑料循环意识,历时两年,共同策划打造了这套《碳中和与塑料循环科普教育丛书》。

该丛书共10册,目前已出版7个分册,分别为《认识塑料大家族》《塑料的前世今生》《一个塑料瓶的循环之旅》《认识塑料“大家族”》《一个牛奶盒的循环之旅》《2.5℃升温》《一个塑料餐盒的循环之旅》。丛书从塑料文明史、塑料分类,到不同塑料的回收循环路径,形成一个完整的科普知识链条,以常见塑料制品的视角,生动介绍“牛奶盒牛牛”“塑料瓶平平”“可降解塑料黛黛”等主人公的奇妙“循环之旅”,传递“不是拒绝所有塑料,而是让每一份塑料都找到循环归途”的环保理念。

丛书主编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以《碳中和与塑料循环环保科普教育新路径》为题,通过生动的案例和通俗的科普,让更多人理解塑料循环的科学原理和实践方法,从而推动从政策到行动的转变,呼吁环保教育需要从儿童抓起,产学研协同发力,共同构建塑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会上,中国化工学会科普部主任王建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化工事业部高级专家蔡志强、杜欢政、白桦及小读者代表共同完成了一场特殊的“拼图仪式”——嘉宾们手持废弃塑料再生制成的碎片,合力拼出丛书封面;触动背景动画大屏上的立体拼图同步自动成型,象征着“废旧塑料重获新生”的美好寓意,也标志着丛书正式与读者见面。

随后,嘉宾与读者共同写下对未来的环保期许,装入可降解塑料胶囊封入土壤封存箱。这些承载着承诺的胶囊将随时间自然降解,如同一个个环保约定,见证着“人人参与塑料循环”的信念生根发芽。

“为什么垃圾袋软软的,矿泉水瓶硬硬的?”互动环节中,现场小朋友的提问充满童真。中国石化化工销售公司高级专家高永平用通俗语言解释了塑料材质的差异,并分享了中国石化在塑料循环领域的实践成果,让知识传递更添温度。

此次发布会不仅是一套丛书的亮相,更是一次环保理念的播种,推动“减塑、低碳、循环”理念走进千家万户。白桦表示,未来中国石化出版社将致力于出版更多优秀科普读物,特别是聚焦“双碳”环保主题的系列丛书,也期待与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助力“减塑、低碳、循环”理念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人了解塑料循环与碳中和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塑料污染治理和绿色低碳行动,在推动塑料循环利用的道路上,共同书写碳中和目标的中国方案。

来自中国石化化工事业部、中国石化化工销售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化工博物馆、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青少年读者朋友们出席发布会。


作者:曹雅丽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