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产全球首款“肌肉外甲”在江苏无锡量产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7-10 10:04
分享到:

今年6月,全球首款“肌肉外甲”可穿戴机器人在全新无锡工厂正式量产。该产品由哈佛大学归国的科学家丁也博士领衔研发。它通过搭载30余个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捕捉人体60路运动和环境信号,以先进机器学习算法提前预测穿戴者动作意图,为脑卒中患者等行动障碍群体提供精准助力。据权威临床研究证实,患者穿戴训练后6分钟步行距离和10米步行速度较传统康复手段显著提升47%和60%。这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康复医疗器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颠覆性理念引领产业变革

早在2012年,丁也前瞻性提出“辅助肌肉而非单纯骨骼支撑”的创新理念,开创了柔性可穿戴机器人的技术路线,彻底颠覆传统外骨骼依赖刚性框架的设计范式。2018年,他又提出“人机在环”的控制理念,将人体反馈引入机器人控制系统中实现个性化的控制系统,该技术于2018年入选《科学》杂志评选的“全球十大机器人技术”。这种新型可穿戴机器人技术本质在于将技术目标从机械承重转向智能协同。肌肉外甲周身分布数十个传感器实时采集身体角度、速度、高度、朝向和人机交互力等多维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在肌肉发力关键窗口期主动提供协同助力,实现如同“懂你的人工肌肉”般的精准响应。这不仅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穿戴设备净能耗降低40%的能效突破,更关键的是,它为中风、脊髓损伤等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患者提供了革命性康复方案:设备可智能识别并实时“补足”患者缺失的肌肉功能,助力其按照自然意图和步态行走,通过在正确动作模式下进行高频次主动训练,有效促进神经通路重塑(神经重塑),显著改善步态对称性、行走速度及稳定性,加速功能康复进程。其轻量化(约2公斤)与柔性化的设计,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与使用门槛,推动应用场景由医疗机构向社区及家庭延伸,彻底解决了传统刚性设备笨重、不灵活、人机兼容性差的根本性难题。

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链

“选择无锡,正是看中其作为中国制造业高地的完善产业链基础,”丁也说。2023年,他在无锡梁溪区政府战略投资支持下,整合资源建设2000平方米智能化生产基地。此举实现了三大关键跃升:终结核心部件代工依赖——成功自研自产电机、电驱器等核心部件实现100%国产化自主生产;产能与产品迭代提速——全球最轻量级动力膝关节设备(仅重670克)将于第三季度规模化量产,首批3000台产品在满足全球同步供应的同时,终端售价首次突破万元门槛;企业与上海华山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共建产学研联动转化示范,聚焦膝关节、脊柱治疗等相关的传感器和可穿戴机器人的二类器械研发,将临床问题到解决方案产品落地的时间缩短至2年,项目转化周期2-3倍缩短,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江苏脑卒中患者陈先生的康复案例生动诠释了技术变革的力量。他曾经依靠家属搀扶、仅能勉强行走15分钟。借助肌肉外甲进行主动康复训练半年后,他已实现日均独立行走1.8万步,并恢复了买菜、做饭等日常活动能力。这一奇迹背后,是人机深度融合的技术支撑:30加传感器以毫秒级精度捕捉肌体运动,高速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运动意图,领先于动作发生20毫秒进行预判;自适应学习引擎持续优化辅助策略,训练效率提升200%。

中国智造树立全球新标准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28年全球可穿戴机器人市场预计达到58亿美元,中国企业正以年均50%增速抢占技术制高点。

丁也介绍,接下来,远也科技将主导制定肌肉外甲ISO国际标准,争夺中国技术的国际话语权,改写全球可穿戴机器人游戏规则。他们不做实验室玩具,而是定义未来人体增强技术的新标准。计划到2026年,将推出穿戴机器人大数据平台,通过AI迭代使设备自适应不同病理阶段。随着无锡基地产能释放,中国原创“肌肉外甲”技术将服务全球数亿消费者,书写中国高端装备出海新篇章。(张青)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