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业文旅热潮起 企业品牌“泛舟”新蓝海

©原创 作者: 张楠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5-11 16:59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张楠  闻育昊

渤海湾畔,基辅号航母甲板上游客迎风远眺,巨型舰体与碧海蓝天交织成工业史诗般视觉图腾;北京798艺术区内,包豪斯风格厂房里咖啡香与艺术展共舞,日均入园量约6万人次;首钢园内,冬奥滑雪大跳台与三高炉群在暮色中辉映,工业遗址与现代生活碰撞出别样的“钢铁火花”……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工业文旅以“硬核浪漫”的独特气质,成为全国文旅市场的现象级赛道。工业遗产与文旅消费的跨界联姻,正重塑着企业的文化基因与品牌叙事。

全国工业旅游联盟理事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产业政策巡视员辛仁周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工业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市场潜力大,前景广阔,拥有良好的机遇和诸多有利条件。随着国家和各地鼓励和支持工业旅游发展政策的不断完善,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未来几年我国工业旅游发展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工业旅游建设成效显著

工业旅游是指利用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现代化工业企业、国家重大工程和特色工业产品等资源发展旅游业。辛仁周表示,发展工业旅游对推进整个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工业重大意义的认识、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国现已认定六批231项国家工业遗产、已建成700余个工业类博物馆、认定100余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这些资源与遍布全国的工厂、工业园区等,构成了主体多元、类型多样的工业旅游资源体系,为开展工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鼓励依托工业生产场所、生产工艺和工业遗产开展工业旅游,建设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作为工业文明的“活化石”,工业遗产是凝结着工业发展的脉络与精神,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保护和利用好工业遗产对于弘扬工业精神,加强青少年传统教育,普及科学技术知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政策措施。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合理开发利用工业遗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老旧厂房、设备等依法建设工业博物馆。”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发展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体验式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促进工业遗产与现代商务融合,改造利用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发展文化创意园区和影视拍摄基地。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门印发的《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支持各地依托当地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工业博物馆、现代工厂等工业文化特色资源,打造各类工业旅游项目,创建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提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依托国家工业遗产建设工业博物馆。鼓励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创新创业基地、影视基地、城市综合体、开放空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等。”

此外,上海市、山东省、湖南省等省(市)出台了专门规划和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工业旅游。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我国工业旅游快速发展,游客人数大幅度增加,营业收入持续提升,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对工业旅游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许多省份特别是一些工业大省(市)工业旅游快速发展。

2024年,湖南省拥有6家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17家省级示范点,并计划到2030年建成200个省级基地;山东省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87家,工业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工业旅游相关收入400多亿元;江西省景德镇市依托陶瓷工业基础探索“世界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转型升级模式,全年工业旅游和其他旅游接待游客突破6000万人次、增长10.3%,旅游收入实现753亿元、增长6.3%。

辛仁周认为,我国工业旅游已从“试点探索”发展到“全面展示”,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呈现出发展速度快、内容不断丰富、与相关产业融合、多业态并进、覆盖全国、体系不断完善的良好态势和发展格局。

品牌化培育重点突破

从工厂观光到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工业旅游不仅为游客带来别样体验,更为工业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开辟新路径。然而,如何在这片新兴领域打造知名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辛仁周指出,品牌化建设是实现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作为旅游业的新业态,我国工业旅游由于起步较晚、总体发展不足,在品牌化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尚未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工业旅游体系。

一是许多工业旅游项目仅重视量的扩张,对品牌建设重视不够,未能挖掘项目独特的文化内核,品牌故事零散,文化符号模糊,IP缺乏辨识度,缺乏系统化运营。二是不少工业旅游项目雷同,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特色不明显,体验浅层化,互动性不强,科技感不足,缺乏沉浸式体验,未能将工业场景转化为数字化的“可玩”空间,仍停留在“走马观花”式参观阶段。三是一些工业旅游项目与周边商业配套脱节,与其他景区衔接不畅,与相关产业关联性不强,产业链松散,文创商品开发不足,餐饮、住宿等配套分散,导致游客消费停留时间短、二次消费转化率低。四是盈利模式单一,可持续性基础不牢,部分项目依赖门票收入或政府补贴,商业化路径狭窄,轻资产运营模式尚未普及,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对社会资本缺乏吸引力,制约了品牌美誉度提升和企业规模化发展。

河北省工业文化协会会长、河北经贸大学工业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喜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亦指出,工业旅游建设在品牌化建设方面存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工业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融合不足等共性问题。

吴敬喜表示,要想破局,需要进行差异化IP打造。深挖工业历史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打造标志性IP,充分体现工业文化的体验性、科普性。“河北的国家工业遗产——沧州大化工业遗址公园凭借差异化发展理念换发新生机,发展势头强劲。局根据我5月4日实地调研,园区内游客络绎不绝,景区工作人员透露当前日均接待游客量已突破2万人次。值得关注的是,园区内由旧车间改造而成的逸菲主题酒店极具特色,房价虽达600元左右仍一房难求,其火爆程度直观印证了工业旅游的市场吸引力。

加强工业旅游品牌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辛仁周建议,从当前看,工业旅游品牌建设要从“单点突围”转向“生态重构”,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深挖工业旅游资源历史基因,提炼精神内核,推进跨界融合创新,将工业资源与艺术、科幻相结合,打造兼具科技感与艺术性的地标,再造文化IP,使游客通过工业旅游从了解“工业符号”到实现“情感共鸣”。

二是利用AR还原生产历史,通过元宇宙构建虚拟工厂,升级沉浸式体验,科技赋能场景活化。针对不同客群设计体验项目,分层定制产品。如为亲子家庭提供模拟汽车组装工坊,为年轻游客开发工业风剧本杀,提升参与深度等。

三是整合工业旅游景点与周边商业设施,推动工业旅游与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形成文旅商融合、跨界联动增值的格局,构建“文旅+产业”、“工业旅游+科普教育”、“工业场景+艺术展览”产业链协同生态圈。

四是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营,切实把工业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改造老旧厂区工业旅游项目给予税收减免,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工业旅游项目建设与运营。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发挥行业组织的重要作用,制定统一服务规范与标准,鼓励轻资产运营模式,推广工业旅游“品牌授权+资源整合”模式。

辛仁周指出,总之,要把开展工业旅游作为企业品牌建设的新高地,通过“可感知的信任构建”与“沉浸式文化叙事”,为制造业企业开辟一条差异化的品牌升级路径。

融合发展成激活消费市场新引擎

当前,工业文旅融合正成为激活消费市场的新引擎。各地围绕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强化品牌传播等核心环节,打出组合拳,统筹产业园区、风景区、文化园区联动发展,全力培育工业文旅消费新环境,推动“制造场景”向“消费胜景”加速转变。

餐饮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场景创新成为亮点。文旅产业的加速发展正将餐饮从单纯的消费场景升级为情感链接和社会价值创造的平台。我的小板凳街坊火锅联合创始人、前端执行总监孟静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政府大力提振消费的背景下,文化类服务消费正迎来结构性增长机遇。餐饮行业作为“高频+强体验”的消费场景,与大众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激活存量市场,还能创造增量需求,成为拉动餐饮复购的重要引擎。

孟静认为,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从“卖产品”到“卖归属感”。在高度标准化、连锁化的餐饮市场中,文化品牌通过打破冰冷的商业感与消费者建立粘性,从而降低决策成本,张阿姨常去的店远比广告牌上的top店家更容易获得信任。

与此同时,利用产业园区、风景区、文化园区等各自特色与优势联动发展,成为激活旅游业、繁荣经济的重要资源。辛仁周建议,首先要做好规划设计。例如,要规划好产业园区、风景区、文化园区三者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降低内耗,避免“内卷”式竞争;要规划好旅游线路,使游客参观和参与较多的旅游体验项目,增强获得感和满足感。

其次要引导三者相互借鉴。近年来,各地产业园区、风景区、文化园区都在采用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发展,三者可以在数字化转型、机制创新、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少走弯路。

再次是鼓励三者相互赋能、融合发展。要在产业园区强化价值嵌套和文化赋能,在景区和文化园区导入产业元素,开发“前店后厂”体验线,构建知识产权共享池。如福建武夷山茶旅项目,游客可参观茶园(景区)—体验茶厂压制工艺(产业园)—参与茶道研修(文化园)。深圳大疆科技将其无人机专利技术开放给华侨城主题公园,共同开发空中观景项目。

最后是促进三者运营层面的数据互通共享。通过大数据和管理云平台等手段,科学分析游客需求、偏好与参观高峰时段等数据,提供个性化服务,精准引导游客合理安排时间参观产业园区、风景区、文化园区。

做好工业旅游与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仅不会成为企业的负担,反而会成为富矿,关键在于领导的意识转变。吴敬喜强调,工业旅游必须要结合企业自身文化和产品进行规划,通过工业旅游宣传自身文化与产品,讲出自己企业的故事,同时结合本企业特色开展科普教育。河北君乐宝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们不仅开放企业生产线,品尝本企业的产品,更是开展了科普剧场,达到了极其理想的对企业品牌的宣传作用。

“当然也有很多不成功的案例,大多都是对工业旅游到底是什么不清楚,尤其是对工业遗产进行大拆大改大建,完全破坏了原始风貌,业态也与原企业文化风不符,不仅没有了工业文化的传承,没有了工匠精神的展现,反而经济效益不尽人意”吴敬喜补充说道。

作者:张楠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