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指出教育在其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全面实施以来,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的驻村工作队秉持为民服务初心,在甘孜州稻城县郎日村针对群众教育需求精准发力,为乡村教育振兴添砖加瓦。
打造阵地支撑教育,播种希望点亮未来
在乡村教育发展进程中,教育阵地的建设至关重要。郎日村幼教点曾面临校舍破旧、场地狭小、教学资源匮乏等难题,严重制约了当地学前教育的发展。川北医学院积极响应乡村教育振兴的号召,投入帮扶资金150余万元,修建了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的郎日村幼儿园。新幼儿园涵盖幼儿教室、运动广场、教师宿舍、厨房、公共卫生间等,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同时,优质的学前教育是乡村教育体系的基石,能够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学校积极与香格里拉镇政府协调,选派2名专业扎实富有爱心幼师驻村授课。自焕然一新的幼儿园正式开园以来,全村学前儿童背着小书包,欢快地走进了属于他们的阳光乐园,尽情享受美好的童年乐趣,无忧无虑地成长和学习。这不仅满足了村民对学前教育的期盼,更为郎日村的未来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定点压实责任主体,结对增进帮扶实效
乡村教育振兴需要明确责任主体,形成有效的帮扶机制。川北医学院领导高度关心村民子女的教育情况,在帮扶期间20多次深入郎日村,与村民深入交流,实地走访慰问学生。学校专门设立了奖学金和助学金,每年奖励朗日村优秀学子。川北医学院选派优秀学子与郎日村在读学生形成“一对一”成长结对帮驻机制,覆盖了郎日村所有在读初、高中以及大中专学生200多人次。驻村工作队在日常工作中,与当地干部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定期开展家长访谈会、学生座谈会、优秀学子表彰会等50余次活动,并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的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在实施结对帮扶后,郎日村无一人辍学,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提升,其中,洛绒刀登同学获得2023年甘孜州数学统测第29名。
丰富结对帮扶形式,助力少年健康成长
驻村工作队员们深知,丰富的教育形式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自驻村以来,他们积极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不仅承担教师和导师的角色,更是孩子们的知心朋友,给予全方位的关爱和帮助,鼓励孩子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在学校支持下,“亚丁学堂”先后为学生们创新开设了“爱国主义教育”“写字绘画训练”“读书沙龙”“作业辅导”“逻辑思维训练”“趣味英语”等课程,全天候辅导孩子200多人次。这些多样化的课程既帮助孩子们解决课业疑难问题,又满足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工作队深入香格里拉镇重点寄宿制学校,开展系列教育帮扶调研活动,通过与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代表交流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状态、学习成效、课堂参与度、品德行为、生活困难等方面情况,走进课堂实地听课观察帮扶村学生的课堂表现;召开学生座谈会倾听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与梦想,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帮扶奠定基础。同时,工作队还积极链接社会资源,携手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购买学习用品和体育器材,全方位为孩子成长成才赋能。
图书学堂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引领未来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川北医学院出资200余万元资金修建了图书室,成为驻村工作队在郎日村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阵地。学校捐赠的2000多册各类书籍,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阅读资源。借助这个平台,驻村工作队在党建引领、人才培养、青少年儿童关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驻村以来,川北医学院工作队连续举办了四届乡村振兴文化节和读书节活动,进一步焕发了乡村文明新气象,提升了郎日村的文化氛围,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通过阅读书籍和参与文化活动,村民能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目前,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得到了极大提升,文化传承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驻村以来,川北医学院驻村工作队迅速转换角色,以真心、真情、真招、真事为村民解决各类问题和困难,赢得了辖区群众的一致认可。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教育的不断发展,驻村工作队将继续践行初心、埋头苦干、勇毅前行,让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灯塔在雪域高原上持续闪耀,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行道路,切实提升村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贡献力量。(罗杰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