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王珊珊
中国人民银行于4月30日开展了总额1.2万亿元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其中3个月期7000亿元,6个月期5000亿元。由于当日有1.2万亿元3个月期和5000亿元6个月期的买断式逆回购到期,此次操作较到期量缩减了5000亿元,这是该政策工具自创设以来首次出现缩量操作。央行并发布公告称:“202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未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这也是央行连续4个月未开展国债买卖操作。
此操作调整显示央行正在构建更加精细化、市场化的流动性管理体系,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又推动金融机构提升资金配置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如何理解买断式逆回购首次缩量?
前金融从业者,现深圳东风环境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双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买断式逆回购是央行自2024年10月起推出的新型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工具,主要用于替代传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其特点在于期限灵活、操作频率高、成本较低,能够更精准地调节市场流动性。此次缩量操作可能反映出央行对当前市场流动性状况的评估,即认为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水平,无需完全对冲到期量。此外,缩量操作也可能是央行在观察市场对前期大规模流动性投放的反应,逐步调整操作节奏,以防止流动性过剩引发资产泡沫等风险。
4月25日,央行开展600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实现净投放5000亿元;同时五一假期前连续3日,央行开展大额逆回购操作,合计净投放6458亿元。
对此,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央行通过MLF和逆回购操作,继续向市场注入中期和短期流动性,有助于维护五一前后市场充裕的流动性,更好地应对政府债券发行等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意味着4月公开市场到期的中长期资金,央行等量续作,只是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是否意味着央行将开展降准操作?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并要求“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这一会议精神为后续货币政策定下基调。
胡双认为,目前来看,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的缩量并不直接预示着即将降准。事实上,央行自2024年10月以来,通过持续开展买断式逆回购和国债买卖操作,已向市场注入了大量中长期流动性,部分替代了降准的功能。例如,2024年12月,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和国债买卖共释放了1.7万亿元的中长期流动性,相当于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的资金量。因此,当前央行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灵活的市场操作工具来调节流动性,而非依赖降准这一传统手段。然而,未来是否降准还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通胀水平、金融市场稳定性等。如果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或市场流动性出现明显紧张,央行仍可能通过降准等手段来释放长期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董希淼指出,降准除了向市场释放长期流动性之外,还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推动金融机构保持息差基本稳定,引导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降准是信号比较强烈的政策工具。”董希淼认为,今年年内,存款准备金制度5%“隐性下限”还将可能打破,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政策调控功能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目前的利率环境下,MLF利率偏高,金融机构申请的积极性并不高。下一步,央行仍将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操作释放中短期流动性,并逐步取代MLF,MLF余额有望继续下降。政策利率和存款利率有望继续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持续下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仍有下降可能,年内LPR第一次下降或在二季度末,幅度或为10个基点。但他也提醒,市场对LPR等利率下降的节奏和幅度不可抱有过高期待,LPR变动需在稳增长、稳息差、稳汇率、稳外贸等多重目标中保持动态平衡。
胡双表示,此次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的缩量,体现了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的灵活性和前瞻性。通过精细化的流动性管理,央行旨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防范金融风险。未来,央行可能继续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