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吴辰光
连续四年亏损、一年关店232家,“胖改”后的永辉超市似乎仍未看见康复迹象。
4月25日,永辉超市(601933.SH)发布了2024年全年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其中,在2025年第一季度,永辉超市营收174.79亿元,同比下降19.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8亿元,同比下降79.96%;2024年,永辉超市营收675.74亿元,同比下降14.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65亿元,相比2023年的亏损又扩大了1.36亿元。这已是该公司连续四年出现亏损,累计亏损超95亿元。
2024年5月,永辉超市首次透露要与胖东来合作对门店进行调改(俗称“胖改”),截至2024年年底,永辉超市共完成31家门店的调改,新开门店7家,关闭门店232家。截至2025年4月25日,永辉超市调改开业门店共计61家。永辉超市表示,调改路线会坚定的走下去。
尽管财报显示,调改的门店迅速大幅提升客流和销售额,然而永辉超市并没有透露太多具体的调改成绩。同时,调改门店数量远远小于关闭门店数量,以至于反映在永辉超市的总营收和净利润的数据并不好看。
据新浪证券数据显示,2024年,12家商超上市公司中,8家营业收入同比下滑。永辉超市的现状或许也是传统超市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
在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的冲击下该何去何从?这已是传统超市面临的一个长期课题。
四年亏损超95亿元
据财报显示,2021-2024年,永辉超市营收分别为:910.62亿元、900.91亿元、786.42亿元、675.74亿元,分别同比下降2.29%、1.07%、12.71%、14.07%;亏损分别为:39.44亿元、27.63亿元、13.29亿元、14.65亿元,累计亏损共计95.01亿元。
对于2024年营收下降,永辉超市解释称,受零售行业竞争影响,公司主动优化并推进战略转型。尽管31家调改门店后,下半年客流、销售额提升,但占比有限,而关闭232家低效门店致整体收入有所下滑。
对于亏损,永辉超市表示,主要由于零售行业竞争激烈导致门店销售承压。同时,由于战略和经营模型转型,在收入下降的同时,公司在门店调改过程中主动优化商品结构和采购模式,在淘汰旧品、引入新品的过程中主动推动裸价和控后台的策略,此过程中,公司整体毛利率短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对集团长期亏损或准备闭店门店的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2.08亿元。
反映到主营业务层面,按行业分,2024年,永辉超市零售业营收同比下降13.49%;服务业营收同比下降22.83%;按产品分,2024年永辉超市生鲜及加工营收同比下降12.82%;食品用品(含服装)营收同比下降14.03%;总体而言,2021-2024年,永辉超市主营业务的营收表现,只有食品用品(含服装)营收在2022年出现0.22%的小幅同比增长。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中国工业报表示,连年业绩下降表明永辉超市面临的问题极为严峻,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与电商的迅猛发展和消费者购物习惯的转变有关,这导致传统零售业面临的压力巨大。除了外部因素,也说明永辉超市自身的经营策略未能及时适应这些变化,例如供应链管理、门店布局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也认为,内外因素都有。他指出,外部原因除了传统商超之间的竞争之外,还有仓储会员店、折扣店等业态的快速扩张,电商平台、前置仓、即时零售的加强发展;内部原因是KA制(KeyAccount,即传统大客户模式)导致的商品结构僵化性价比低、组织低效、内部腐败、线上化运营太弱等。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向中国工业报表示,永辉超市亏损的本质是传统大卖场模式在云消费时代下的价值消解。当前,消费者已无需通过大卖场完成“一站式采购”,电商与社区生鲜店覆盖了90%以上的即时性需求,导致大卖场的中间环节成本(如租金、人力、物流)成为无法转嫁的负担,其消费者价值正趋向于零。永辉超市前几年也曾推出仓储店寻求差异化竞争,但该店模式仅优化了商品陈列,却未触及业态重构,这些也加速了营收拐点的到来。
再看2025年第一季度,永辉超市虽然盈利1.48亿元,但同比下降79.96%。对此,永辉超市表示,主要是在门店的调改过程中,整体毛利率受到了一定影响;另外,公司持有的Advantagesolutions股票本期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72亿元,较上年同期0.77亿元减少2.49亿元;不过,随着今年3月底公司全球供应商大会的召开,未来公司选品及定价策略将发生重大改变,在此基础上,商品毛利率将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2022-2025年期间,每年第一季度均是盈利。其中,前三次均同比增长,而此次则是首次同比下降。
对于为何四年来每年仅在第一季度能盈利?中国工业报就此事向永辉超市采访,但截至发稿,未得到答复。
对此,庄帅认为,这里有季节性因素,一季度刚好赶上春节旺季,线下零售商的生意都很好。
“胖改”策略何时见效?
永辉超市自去年起便开始尝试大刀阔斧的改革。
2024年5月,永辉超市与胖东来接洽,拟计划从该年6月开始调改部分永辉超市门店。同年6月,永辉超市“胖改”首店——郑州信万广场店正式恢复营业,从此拉开了“胖改”序幕。截至2025年第一季财报发布日(2025年4月25日),永辉超市共完成了61家门店的调改。
永辉超市表示,公司正处于战略转型的深水区,胖东来模式调改、门店优化与供应链革新纵深推进,2025年第一季度调改门店在销售与利润端整体达成预期目标,标志着“品质永辉”改革迈入攻坚关键阶段。
永辉超市向中国工业报透露,2025年第一季度,已完成调改的“稳态门店”即开业满3个月的门店,保持稳定盈利。该季度,41家开业满3个月的“稳态调改店”面向门店一线员工发放奖金与分红累计达2634万元,这些门店在3月单月实现利润1470万元,一季度累计实现利润共7472万元。
此外,永辉超市还预计,到2025年6月底,其全国调改门店将突破124家,2026年农历春节前目标锁定为300家。随着调改门店占比提升、闭店收尾及供应链改革深化,未来12-18个月将是改革成果集中释放期,永辉超市将迈入新的发展期。
“调改在于商品结构调整和优化、改变存在已久的KA(关键客户)采购制度、组织文化升级加强员工激励提高收入水平、拓展前置仓加大即时零售业务投入。调改能够给永辉超市带来很大的改变,对其发展也是长久有效的。”庄帅告诉中国工业报。
鲍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跃忠认为,“胖改”的好处有两方面,即对商品的调整以及对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传统商超有个普遍问题是很多售卖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且价格虚高,这就是KA制造成的,“胖改”对提升商品品质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通过提高待遇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了“胖改”,永辉超市在2024年9月还迎来了新股东——名创优品,后者以63亿元收购永辉超市29.4%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2025年3月,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入局永辉超市董事会,将率领改革领导小组统领永辉超市转型改革工作。叶国富表示,将坚定走胖东来模式的品质零售路线,计划到2026年底完成全部存量门店的改造。
不可否认的是,“胖改”的作用已开始凸显,但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消除连年亏损的压力,因此,永辉超市还得再想其他办法。
实际上,自2021年以来,永辉超市一直在关店“瘦身”。分别截至2021-2024年年底,永辉超市门店数量分别为:1057家、1033家、1000家、775家,关店速度越来越快。2025年第一季度更是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73家。
但如此快的关店速度依然没能阻止亏损扩大。赖阳指出,关店策略的局限性在于仅解决了“规模不经济”的表象,却未扭转业态价值衰退的实质。即便关闭低效门店,剩余门店若仍延续“货架逻辑”,最终仍将陷入同质化竞争。已有行业调研显示,如果存量门店的坪效提升普遍滞后于客流流失速度,则印证了单纯物理收缩的失效。
如何破局?
近年来,已有多家传统超市陆续关店,永辉只是其中一家。
近日,日本零售巨头永旺超市在北京丰台永旺梦乐城的店面贴出闭店公告,显示将于2025年5月16日结束营业后,正式终止经营。这意味着北京最后一家永旺超市将告别市场。
永旺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北京地区的店铺调整并非由于经营困难,而是永旺集团中长期店铺战略调整的一环。
此前,永旺超市分别于2022年10月、2023年5月关闭北京朝阳大悦城、昌平永旺国际商城两家门店。2024年8月,位于武汉的永旺超市凯德·西城店关闭。今年2月,深圳永旺超市宝安中心店也宣告闭店。
作为早期进入中国大陆的海外超市代表——家乐福,其中国公司(家乐福中国)80%股权已在2019年被苏宁易购收购。据2024年5月苏宁易购发布的《关于对2023年年报问询函回复的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5月底,家乐福中国在国内只剩4家门店还在运营。
与家乐福同期进入中国市场的麦德龙,其中国公司(麦德龙中国)在2020年4月被物美集团收购80%股权,其在2024年关闭了四家店。此外,沃尔玛在2024年上半年关闭了10多家店。而在鼎盛时期有400多家店的“中国民营超市第一股”步步高超市,到了2024年底,仅剩27家。
在鲍跃忠看来,未来,传统超市、大卖场数量减少会是个趋势,随着市场环境、消费需求的改变,整个传统零售都逐渐边缘化。在这种趋势下,一些业绩不好、位置不好的门店确实需要做出调整,而各家的调改措施也势必要跟上。
艾媒咨询CEO张毅对中国工业报表示,传统超市现在的困境显然是商业模式没完全跑通,很多传统超市在旧的模式下,产销不成正比,因此需要彻底的改革。如今有的传统超市已开始尝试改革,如果小规模试点成功,理论上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但如果没能实现大面积推广,就意味着可能是管理层的决策甚至在整个观念上还没有完全的改变。
据了解,很多传统超市都是KA制超市,供应商想进超市,需要支付进场费、条码费、上架费、后台费等,中间环节成本很高,这样容易带来的弊端是商品价格虚高,从而将高成本转嫁到消费端。同时,也容易出现采购链的腐败,商品质量也无法保证。
今年3月,叶国富在永辉超市2025年度全球供应商大会上提出“去KA,立CA”战略。CA制是以用户为导向的合作模式,意在砍掉中间环节的冗余成本,直接触达用户。
叶国富明确提出供应链升级策略,即“三个聚焦、一个反对”:聚焦核心供应商、聚焦核心大单品、聚焦长期主义,坚决反对换一个采购员就换一批供应商。同时,大批外贸型企业与永辉超市实现对接,极大推动了永辉超市的供应链革新,有助于快速提升供应链体系优化和商品焕新。
“商品价格虚高、品质不可靠会侵犯消费者的利益,影响消费者的信任,因此需要传统超市打造自主产品以及建设优质供应链来增加消费者的信任。”鲍跃忠说道。
庄帅也指出,其实山姆会员店、COSTCO(开市客)、奥乐齐和胖东来等都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商品以品牌定制和自有品牌为核心,满足消费需求甚至引领消费潮流,通过商品创新做出差异化。同时,提升服务水平,强化线下实体优势,例如试吃试喝试用、人文关怀等。此外,可采用1+N模式(一家店+多个前置仓)拓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即时零售模式,推动线上业务增长。最后,还要提高员工待遇,合理分配利润,充分激发门店员工自主能动性,提升服务品质。
据永辉超市透露,针对近期全球供应链震荡与外贸企业困境,永辉超市在第一时间发布《致中国优质供应链的一封信》,为出口受阻企业开通“15天极速上架”绿色通道,并提供品牌推广与新品开发支持。
截至2025年4月22日,永辉超市已与超300家优质供应链企业进入采购洽谈阶段,包括供货山姆、开市客等美国超市的众多中国制造企业。4月22日,永辉超市在北京、福州、杭州等城市的调改门店推出“外贸优品专区”,带动多个外贸型企业走进内需市场。
除了永辉超市,步步高超市、物美超市均已接受了胖东来的改造。同时,物美超市、华润万家旗下Olé精品超市等也上架了多款外贸商品。
近年来,面对电商、新零售业态等的冲击他们该如何度过转型阵痛期?
赖阳指出,未来传统商超的出路在于三重重构:一是空间压缩至社区化规模(2000平方米以下),以高频生鲜为核心,打造“家门口的鲜食工坊”;二是整合现场加工与即食服务,通过主食厨房、烘焙工坊等提升体验附加值;三是构建半成品供应链,衔接家庭烹饪便捷化趋势。云消费时代,实体商业必须从“商品经销商”转型为“生活服务集成商”,以生鲜引流叠加场景创新,重新定义到场价值。在国家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下,传统商超需跳出“规模扩张”的传统路径,通过业态本质创新实现可持续转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