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钛金属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医疗及3C工业的关键材料,在国家经济建设、国防科技工业、民生保障等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钛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就钛产业综合竞争实力而言,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就高质量发展而言,亟须弥补短板,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新优势。”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在2025年钛锆铪钒分会年会暨钛谷产业发展大会上如是说。
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2024年,我国钛行业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钛产品产量持续增长,钛产业呈现集中式发展,钛材消费量出现行业分化,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增长。”葛红林指出。
葛红林介绍,今年1-2月,我国钛产业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的生产态势。钛精矿产量188.7万吨,进口量87.9万吨,消费量216.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6%,26.2%,4.5%;海绵钛产量4.1万吨、出口量为0.1万吨,消费量4.0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8%、28.6%、11.7%。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陕西省钛及钛合金产业链链长杨冠军指出,陕西省是我国钛产业大省、全国最大的钛及钛合金材料生产基地,产业规模长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陕西钛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钛金属加工产业规模更是居全球第一。”杨冠军表示,宝鸡以青铜器而名,因钛工业而兴,是我国最大的钛及稀有金属材料科研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钛产业发展集聚区。
宝鸡市市长王勇介绍,2024年,宝鸡市钛材生产加工量约7.5万吨,钛材产量占到全国的65%、世界的33%以上,钛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实现产值560亿元,集群规模跃居全球首位,宝鸡钛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今天的宝鸡,钛企集群超700家,生产的300多个品种5000多种规格的钛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宝鸡市委常委、副市长高宏真补充说。
“当前,中国钛金属已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历史跨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兼秘书长段德炳指出。
突破壁垒向“新”而行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扩大内需等战略机遇中,需要以创新聚发展之势、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融合纾协同之困、以互惠谋共享之福,推动钛产业跨区域协同、跨领域融合,拓展钛应用领域,促进钛产业升级。
“‘十四五’以来,我国海绵钛产量年复合增长率约22%,钛加工材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7.7%。”葛红林指出,2024年,我国海绵钛产量为25.6万吨,同比增长17.6%,自给率近100%;钛材产量约17万吨,同比增长7%,占全球总量65%;已成为世界最大钛材生产国和消费国。
葛红林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钛材消费量复合增长率约为7.5%,2024年钛材消费量约15万吨。应用结构仍以化工、航空航天领域为主,占比分别为48%、21%,3C行业用量持续增大。
“而国际市场消费以航空为主,占比约一半,我国需要研发更多的新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满足国家高端制造业对高性能钛合金的迫切需求。”葛红林强调。
据介绍,近年来,在安全自主可控理念的引领下,有色金属行业显著加快了大型装备的国产化、智能化、大型化步伐,目前国产化熔炼、锻造、轧制、挤压等装备技术已经接近和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在熔炼工艺方面,需要升级更先进的熔炼技术,本质提升钛合金的质量和性能,为高端应用领域提供更优质的材料。在加工工艺方面,需要升级增材制造、超塑成形、精密锻造等先进工艺的应用,实现复杂结构零部件的近净成形。”葛红林指出。
葛红林进一步分析说,从产业效能升级来看,全产业链企业、深耕细分领域的高端企业还能凭借各自优势,保持向好发展,但半流程、中小企业相对困难,盈利稳定性较差。此外,海绵钛及钛加工材产能大幅增长,供需错配导致“内卷式”竞争加剧,钛材成品价格进一步降低。
“在减少行业重复建设、低效扩张、价格内卷的同时,必须开展进一步的垂直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升级产业效能。”葛红林强调。
协同创新共促产业升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产业链、生态链重构。虽然钛产业发展受到贸易壁垒、资源约束、成本压力等多重挑战,但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民用生活等领域需求持续增长,新能源、3C电子、海洋工程等新兴领域也展现出巨大潜力。
作为行业龙头,宝钛集团始终以推动钛产业发展为己任。宝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俭介绍,多年来,宝钛坚持自主创新,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为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提供了坚实的材料保障;积极布局钛产业绿色低碳工艺,推动钛循环利用,助力全球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我们愿与全球合作伙伴深化交流,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生。”王俭表示。
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群英表示,近年来,陕西有色金属集团紧盯“新增千亿高新产业产值,百项‘国之重器’突破,十个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流企业创建”的“千百十一”阶段性目标和“高新材料新名片”打造长远目标,实施“质效量”倍增行动,宝钛集团正奋进“从‘国内单项冠军’迈向‘世界单项冠军’高端钛材制造商”的二次创业及重大升级。
“站位新时代,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将牢牢把握新机遇和新挑战,以实际行动担当新质生产力培育,肩负起引领全国钛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展现中国钛产业世界贡献的新形象。”吴群英说。
葛红林则要求,全行业必须进一步减少产业内耗,加大产业整合力度,加快提升内循环的产品保障力和外循环的产业控制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要精心谋划“十五五”规划,以战略眼光布局钛产业发展,要高度重视钛产业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布局,实现产业更高水平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聚焦钛矿增储上产,开拓钛矿资源增长新空间。要加快提升创新能力,锻造高端发展新优势。要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