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4月27日,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办的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京开幕。论坛期间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核能产业多项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居全球第二。预计2030年前我国运行核电规模将成世界第一。
报告显示,在运、在建核电装机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运核电机组57台,总装机容量5976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8台,总装机容量3370万千瓦,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2024年,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1469亿元,较上年增长520亿元,创历史新高。福建、辽宁省核电发电量占比超过20%。
核能产业链、供应链能力持续提升。我国核燃料元件加工产业能力跻身世界前列,能够满足压水堆、重水堆、高温气冷堆等机组的核燃料元件需求,CF3自主品牌核燃料组件应用持续推进。乏燃料后处理能力建设稳步推进,中低放废物“区域+集中”的处置格局已经形成。在核电装备制造方面,我国实现了核电关键主设备100%国产化以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的自主可控,2024年国内核电主设备累计交付114台套,较2023年增长一倍。
核技术应用产业高速发展。同位素自主供应能力实现显著突破,镥-177、钇-90、镭-223、碘-125等多种关键医用同位素实现批量化生产,高丰度13CO气体等稳定性同位素自主化生产进展迅速;放射性药物生产布局体系进一步完备,华北、华东靶向诊疗医药生产基地等已进入生产线安装和辐射安全许可证取证阶段,已在全国布局37家核医药中心,实现对国内主要区域放射性药物生产销售全覆盖。
先进核能技术多领域加速发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首堆建成投产,并推动技术改进优化形成“国和一号+”总体实施方案;持续开展高温气冷堆运维技术研发与创新。“华龙一号”结合工程建设及运维经验,持续开展技术改进优化,完成了后续机型标准初步设计和初步安全分析。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在反应堆、金属燃料、干法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满功率运行;“玲龙一号”完成外穹顶吊装;模块化多功能小型堆、浮动堆、气冷微堆等研发有序推进;中国环流三号、东方超环、洪荒70等聚变装置不断取得实验新突破。
我国核能国际合作不断推进。采用“华龙一号”技术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5号机组(C-5)开工建设,我国已累计出口7台核电机组。持续加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交流与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工程建设,向全球开放包括中国先进研究堆在内的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中俄、中法、中哈等核能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我国在非洲开发的纳米比亚罗辛、湖山铀矿运营安全稳定。与泰国、孟加拉、匈牙利、波兰、尼日利亚等国家在核医疗、核农业、工业辐照等核技术应用领域开展项目合作。
报告预测,AI与核能呈现双向融合发展态势,我国将推进数智技术赋能核能高质量发展。核电行业积极推动数智化升级,将AI技术应用于工程设计研发、工程建造、智能运维、智能决策等方面。核能作为低碳清洁、安全稳定的能源也越来越受到AI算力行业的青睐。未来,AI技术与核能产业的融合将呈现更加紧密的态势,催生核能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业态。
报告建议,应积极推动核电均衡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沿海核电厂址资源积极有序推进项目开发;在电力负荷较大、电网安全运行地位较为重要以及可再生能源资源相对缺乏的华中地区,尽早启动核电建设;在西北新能源基地建设中研究引入核电作为零碳支撑电源。与此同时,坚持“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将核电纳入绿电、绿证体系。加大国内铀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将海外铀资源开发列入国家对外合作优先事项。
中国核能发展报告首席专家王毅韧预测,“按照当前的建设速度和节奏,2030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40年我国核电装机需达到2亿千瓦,发电量占比约10%。”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