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化产能占比过半 煤炭产量有望保持增长态势

作者: 余娜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4-29 16:33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十四五”以来,煤炭生产重心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2024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国煤炭生产——东中西梯级开发格局基本形成。我国建成了一批智能化煤矿,智能化产能已占煤炭总产能50%以上。

“全国煤炭生产开发布局仍有待统筹优化,长距离大运量跨区域运输需求对煤炭供应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保障全国煤炭供需平衡的压力加大;持续高强度、满负荷生产,部分大型煤炭矿区可采储量下降、服务年限缩短,生产接续问题亟待破解;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化;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相对偏小、标准体系不完善、示范项目建设缓慢,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任重道远;老矿区产业基础依然薄弱,转型发展仍面临资源、资金、人才等问题,亟待精准政策支持。这些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加以解决。”报告指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新闻发言人张宏预测,煤炭消费总量在经历了“十一五”“十二五”的旺盛增长之后,从“十三五”开始放缓,并将在“十五五”期间达到峰值平台期。结合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预计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有望在2028年前后进入峰值的平台期。但这并不意味着达到峰值以后形成“拐点”进而下降,而是在这个平台期之内,比如说5-10年,还会有小幅波动,可能增长,也可能回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

“十四五”以来,煤炭行业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以赴增强煤炭供应保障能力,着力打造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

“十四五”以来,煤炭行业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以赴增强煤炭供应保障能力,着力打造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从电煤市场化改革到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到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一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推动行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煤炭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深入推进,新发现了一批大型整装煤田和矿产地。截至2023年末,全国煤炭储量增加到2185.7亿吨。“十四五”以来,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2.1万亿元,一大批现代化煤矿、智能化煤矿建成投产,煤炭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全国煤炭产量首次跃升至47.8亿吨,比2020年增加8.8亿吨。

煤炭生产重心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十四五”以来,西部地区原煤产量由23.2亿吨增加到30.4亿吨,占全国的比重增加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原煤产量由13.1亿吨增加到15.0亿吨,占比下降2.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2024年,8个亿吨级省(区)原煤产量43.6亿吨、占全国的91.3%。晋陕蒙新四省(区)原煤产量39亿吨,占全国的81.6%。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十四五”以来,通过持续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煤炭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全国煤矿数量由4600余处减少到目前的4300处以内,平均单井(矿)规模由110万吨/年左右提高到140万吨/年以上,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成为我国煤炭生产主体。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3处、产能达到13.6亿吨/年。

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煤化工技术持续取得突破,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加快推进。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发展到931万吨/年、74.55亿立方米/年、1972万吨/年、1143万吨/年,硅烷、碳化硅、石墨烯、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高强丝等产业培育取得重要进展。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智慧园区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

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十四五”以来,煤炭企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国家能源集团健全资本投资运营体系,布局煤炭、电力、新能源、输运通道等多个领域,形成多业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中国中煤深入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打造“能源基础设施+绿色能源开发”新模式,促进了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三链融合”;贵州能源集团、新疆能源集团等成功组建,全国主要产煤省区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取得重要进展。

煤炭产量、消费量有望保持增长态势

综合研判,今年煤炭产量、消费量有望保持增长态势,煤炭进口仍将处于高位,加之当前全社会存煤水平较高,全年煤炭市场供需将呈现相对平衡并向宽松转变的运行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原煤产量47.8亿吨,同比增长1.2%。据海关总署数据,全国累计进口煤炭5.4亿吨,同比增长14.4%;全国累计出口煤炭666万吨,同比增长49.1%。

煤炭库存上,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重点煤炭企业存煤6800万吨,同比增长14%;火电厂存煤约2.3亿吨,同比增长12.2%,再创历史新高,可用约28天;主要港口存煤7010万吨,同比增长11.1%。

煤炭价格上,一是动力煤长协合同价格稳中有降。秦皇岛港5500大卡下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价格全年均价701元/吨,同比下跌13元/吨。二是动力煤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下行。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市场全年均价862元/吨,同比下跌118元/吨,12月末价格为768元/吨,比年初927元/吨下跌159元/吨。三是炼焦煤长协价格下跌。山西吕梁主焦煤长协合同全年均价1977元/吨,同比下跌76元/吨,12月长协价1760元/吨,比年初2210元/吨下跌450元/吨。四是炼焦煤市场价大幅下跌。2024年年初山西焦肥精煤综合价格2560元/吨,年底1420元/吨,下跌1140元/吨,跌幅达到44.53%。

固定资产投资上,2024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1%,增幅比2023年回落2.7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增幅比2023年回升0.7个百分点。

行业效益上,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业收入3.16万亿元,同比下降11.1%;实现利润总额6046.4亿元,同比下降22.2%,亏损企业数量达到2175个,行业亏损面为42.0%。应收账款净额4891亿元,同比下降3.7%。

2025年煤炭市场走势如何?报告预测,从宏观经济看,随着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实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5%增长,拉动能源需求适度增加。

从主要耗煤行业看,电煤消费将保持增长,随着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考虑到水电及新能源出力等,预计今年煤电发电量增量在1000亿千瓦时左右,拉动煤炭消费需求增长。钢铁行业、建材行业煤炭消费稳中略降,化工行业煤炭消费仍将适度增长。综合分析,2025年煤炭需求将保持小幅增长。

从国内煤炭生产看,我国煤炭生产保障能力较为充足,晋陕蒙新等省(区)先进产能将继续释放,预计2025年国内煤炭产量可保持稳中有增。

从煤炭进口看,考虑到我国主要煤炭进口来源国生产供应情况及国际市场价格因素,预计2025年进口煤数量可能同比有所下降。

综合研判,今年煤炭产量、消费量有望保持增长态势,煤炭进口仍将处于高位,加之当前全社会存煤水平较高,全年煤炭市场供需将呈现相对平衡并向宽松转变的运行态势。

12项重点任务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如何在煤炭消费总量达到峰值平台期后适应不增长或波动增长的变化,还需未雨绸缪,在‘十五五’时期深入研究。”张宏建议。

“十五五”时期,中国煤炭行业将如何发展?对此,报告提出了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12项重点任务。

提高矿区地质保障程度。加大中东部地区生产煤矿深部区勘探力度,为矿井水平延伸、提高矿井服务年限提供支持。大力开展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和评价工作,扩大后备煤炭资源储量。

优化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晋陕蒙新四省(区)大力发展优质产能,建设煤炭产能储备,建立煤炭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重点产煤省区形成有序衔接、梯级开发、梯级利用的煤炭生产开发布局。

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和改造一大批现代化、智能化煤矿,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3500处以内。促进煤炭产品结构调整,促进煤炭定制化生产。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优势煤炭企业开展兼并重组,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设3-5家世界一流煤炭企业。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瞄准煤炭科技前沿,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强化基础研究布局,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具有煤炭行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协同攻关,实施重大工程示范建设。

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积极推动实施煤炭行业碳减排行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提高原煤入选比例,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推动数字技术和低碳技术在煤炭全产业链的创新应用,整体推进煤炭从生产开发到终端消费全生命周期清洁管理。

健全完善煤炭市场体系。健全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煤炭中长期合同履约兑现,规范和完善煤炭价格指数。加强煤炭市场运行监测预警,加快煤炭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规范煤炭市场运行秩序,避免市场大起大落。

加快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持续优化完善煤炭铁路运输网络,充分释放煤运铁路大通道能力,持续推进煤炭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打造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体系。构建全国煤炭产供需智慧物流网络系统,把主要产煤省区、主要中转地、主要用煤省区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研究探索老矿区转型发展的思路、目标、路径和重点措施,妥善解决煤矿关闭退出后的资产和债务处置等遗留问题。总结提炼老矿区转型实践中的先进典型、经验做法。研究建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基金。

提升煤矿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水平。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加强煤矿安全基础建设。修订完善煤矿安全作业规程,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煤矿强制性尘肺病筛查、鉴定、治疗制度,严格煤矿生产作业场所粉尘监管。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煤炭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共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煤炭跨国公司。建立国际贸易及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与机制。鼓励进口优质煤炭,严格限制低热值煤、高硫煤等劣质煤进口。

促进煤炭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具有鲜明特色的煤炭文化品牌建设;实施煤炭题材文艺精品创作行动;加快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带动新型媒体融合发展。

推动示范工程建设。按照“十五五”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建设若干个引领作用大、技术含量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重大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在煤炭行业的广泛应用。

“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如何在煤炭消费总量达到峰值平台期后适应不增长或波动增长的变化,还需未雨绸缪,在‘十五五’时期深入研究。”张宏建议。

作者:余娜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