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一季度,粮油生产开局较好、‘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拓展、乡村富民产业提质增效、农村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扎实推进。”近日,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在稳的基础上巩固、在进的态势中延续,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但也应看到,我国外部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越是应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三农”基本盘,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稳健开局,为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我国聚焦“两持续、四着力”重点任务,细化实化工作举措,有效抓好政策落地,一季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健开局。
“今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两持续、四着力’重点任务,细化实化工作举措,有效抓好政策落地。”潘文博介绍,农业农村经济克服内外部压力挑战,实现稳健开局,为推动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粮油生产开局较好。紧盯实现今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目标,环环紧扣抓好春管春耕,打牢夏粮和全年粮食丰收基础。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冬小麦面积保持稳定,拔节期一二类苗比例91.2%,与上年相当、好于常年;冬油菜面积稳中有增,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春耕春播进展总体顺利,全国春播粮食已完成近两成,进度同比略快。
“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3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39万头。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540万吨,同比增长2%;牛奶产量892万吨,增长1.7%;国内水产品产量1483.4万吨,增长4.5%。蔬菜水果供给稳定,价格呈季节性波动。针对肉牛奶牛养殖亏损问题,持续加紧落实纾困政策措施,活牛价格连续9周小幅回升,生鲜乳价格逐步企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实施精准帮扶,大多数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其余均已逐户完善帮扶措施,确保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帮扶产业巩固、升级、盘活、调整。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
乡村富民产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1—3月全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到乡村品美食、住民宿、赏风景等成为城乡居民度假热选,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在产业带动、就业拉动下,农民收入保持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
农村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等重大项目,农业农村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一季度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农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9%。此外,农产品出口承压增长,出口额以人民币计同比增长6.8%。
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在安徽、湖南和广西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整省试点范围。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长效机制不断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扎实推进。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务实推进农村改厕,统筹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扎实开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不误农时高质量推进春季农业生产,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提升。”潘文博表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过渡期圆满收官
2025年是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国将继续发挥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动员“四支力量”作用,助力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2025年是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自2021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国家设立了这一过渡期,旨在确保脱贫成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潘文博介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通过实施精准帮扶,大多数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其余均已逐户完善帮扶措施,确保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帮扶产业巩固、升级、盘活、调整。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截至3月底,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089.8万人。
农业农村部帮扶司司长许健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既需要激发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也需要社会各界守望相助、鼎力帮扶,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直接具体体现。
“过渡期以来,我们深入推进区域协作帮扶,东部8个省(直辖市)帮扶西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力度稳中有增,310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610个脱贫县,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奋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线,6000多家企业、近300家社会组织与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立了对接关系,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许健民表示,过渡期最后一年,将继续发挥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动员“四支力量”作用,助力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具体来说,在东西部协作方面,重点做好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资金支持、人才支援等,持续深化结对帮扶,合力实施一批协作项目。
“今年我们还将突出抓好‘促消费’和‘增就业’两项工作。”许健民介绍,“促消费”,就是推动东部省份优质购销主体、网络营销资源与西部地区更加紧密地衔接,促进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产品顺畅销售。“增就业”,就是推动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训,促进脱贫群众定向就业,打造区域特色劳务品牌,提升劳务协作的质量和成效。
在定点帮扶方面,重点是推动中央单位立足定点帮扶县的实际,统筹帮扶资源,实施好产业、就业、消费、教育、医疗等帮扶项目,为脱贫地区办成更多实事好事,切实增强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驻村帮扶方面,重点是加强工作指导、管理和宣传激励,推动驻村干部更好发挥帮扶作用。分层分类对驻村干部开展全覆盖培训,持续提升驻村干部能力和水平。
在社会力量帮扶方面,农业农村部将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和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这两项专项行动。动员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帮扶,引导更多平台企业下沉乡村,发挥资源链接、推介引流、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打造乡村消费新场景新模式,助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
“今年是有效衔接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农业农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慎终如始、全力以赴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各项重点工作,确保过渡期圆满收官。”许健民表示,要提升监测帮扶效能,强化产业就业帮扶,支持重点区域发展。此外,还将会同相关部门在做好过渡期总体评估的基础上,研究谋划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政策举措,推动相关工作实现平稳过渡,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我国要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农业科技重点领域攻关、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对此,潘文博表示,农业农村部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加快农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应用,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今年,将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第一,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技资源,强化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加快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针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够的问题,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企业,推动科企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提升紧贴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策源能力。
第二,推进农业科技重点领域攻关。深入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强化种业创新攻关,加强品种审定监管,同时加快培育一些突破性的品种。像玉米,要培育那些耐密的,而且宜机收的品种;小麦要培育抗赤霉病的品种;水稻要培育抗螟虫的品种;大豆品种要高油高蛋白高产。同时,加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推进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优机优补、有进有出”,补的是好用、高端的机械。加快推进关键急需机具的研发制造和落地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在农业中的应用场景。
第三,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点抓好“三个围绕”。围绕产业实际来征集需求、围绕应用场景来创新研究、围绕用户反馈来评价验收。在科技规划编制、重大项目谋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听取产业一线的意见,推动科研任务从生产中来、从需求中来、从市场中来,科研成果到生产中去、到用户中去、到企业中去,用新技术新装备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农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