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对地摊开展检查。
■中国工业报记者 邢丹
城市管理,一头连着城市秩序,一头连着民生冷暖,如何既维护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又守护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温度,成为考验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命题。近年来,山东省夏津县聚焦城市管理人性化与精细化“双车道”并行工作理念,坚持以温情执法为主线,以规范管理为手段,允许商户门口出摊摆放商品销售,探索出“民生外摆”柔性执法服务新模式。
小摊位托起大幸福,民生里的烟火气
夜幕下的夏津,习习晚风裹挟着卤味与酱香在空气中飘荡。在熟食小吃类产品便民疏导点,十几个摊位沿街一字排开,货架上悬吊的果木烤鸭、铁盘上滋滋作响的烤冷面、锅里沸腾的烧饼,摊主手脚麻利地打包着一份煎饼果子:“以前摆摊,见着城管就跑,现在不但有了固定位置,有啥问题政府还帮忙解决,生意稳当多了!”
在“邵大姐炸货”摊位前,53岁的邵大姐正在为顾客炸串,她的女儿潘女士在一旁等她收摊回家。潘女士告诉记者,像她妈妈这样的年纪,很难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以前要凌晨四点起床,一天靠打两份工来维持生计。两年前,夏津县出台政策允许外出摆摊,就买了这辆二手小摊车,一天晚上能赚300多元钱,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现在她和男朋友在另一个便民疏导点也支起了小摊卖炸串和凉菜,收入比普通职工还要高。
吊炉果木烤鸭的摊主许大姐5年前从原来单位离职,开始摆摊卖烤鸭,现在已经有了稳定的老顾客,一天能卖300元至400元。她说,像现在这样有固定的区域摆摊,挺有烟火气,我们只要按照管理要求做好备案,在收摊时打扫好卫生,就可以放心经营,比以前好多了。消费者寇女士一边接过鸭货,一边说,在这附近住了这么多年,自从有了这个便民疏导点,想吃什么买什么,既方便又味美价廉。
经营烤冷面的摊主宋大姐多年来一直在外摆摊,以前见到城管就跑,怕被撵,现在不但有了固定的摊位,城管还为我们送水,帮我们搬东西,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及时解决,有他们在,觉得很放心、很安心。
经营鸡蛋灌饼摊位的张女士是一名“新手”,家就在附近的小区,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就从原来单位离职,开启了“支摊生涯”。在成为摊主的过程中,执法人员一步一步教她怎样去申请,告诉她需要注意的事项,给予她很大的帮助,让她很感动。她表示:“夏津县通过规范地摊经营、划定特色区域等方式推动摆摊经济,既给了我们重新就业的机会,也解决了我们温饱问题,同时也为夜经济注入了活力。”
夏津县地摊外摆,实现了商户增收,就业扩容。2024年春节期间,夏津县参与外摆的商户新增临时岗位330余个,部分摊贩日均收入超千元。夜市、便民疏导点等举措,为小微商户提供了低成本创业平台。
从“管”到“疏”,柔性执法为“外摆”打开合规生存空间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闫昕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每一个流动商贩摊位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流动商贩占道经营曾是夏津县城市治理的痛点。过去的管理是‘双伤’,执法者身心俱疲,摊主商贩怨声载道。现在,我们必须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境,不赶不罚,服务先行,摒弃“一刀切”的严管模式,推行划定区域、限时经营、柔性执法,允许摊贩在不影响交通和环境的区域灵活经营,赋予小摊位合法生存空间。”
为此,夏津县聚焦“契合节日消费需求,规范城市正常运转”目标定位,推动商户经营合理“扩围”。夏津县以德百商贸城商业聚集区及会盟公园休闲区为依托,设置145个仿古式统一摊位,打造集美食、娱乐于一体的星光夜市。吸纳2024年中秋节期间“外摆售卖”执法经验,全面梳理城区商户门头4000多家,将100余户超市纳入柔性执法“白名单”,鼓励商户假日出摊,疏通市民购物绿色渠道。同时,夏津县推动外摆时间适当“扩围”。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规范”的原则,开展早食餐饮“食时”节点潮汐式管理模式,允许沿街餐饮门店“外摆”经营,允许城区商户早餐点、夜间熟食车规范出摊。全面覆盖春节筹备、黄金周及庆贺收尾时间段,选取春节消费“黄金档”,实行“喊话外摆”式温暖执法服务,合理延长商户门前摆摊时间。夏津县还推动外摆空间科学“扩围”。以不占用公共交通和盲道为原则,在城区9条街道规范设置15处便民经营区,设置引导标识牌,允许商户外摆范围向外扩展至盲道以内,让广大市民实现“即停即买”;在次要街道、小区门前等空地,增设季节性便民疏导点,协助商家规划摊位布局,特殊时节允许商贩在路沿石以上区域经营。
经营16年超市水果商场的老板刘平女士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说:“地摊外摆不但能尽可能多地展示商品种类,而且方便消费者选购。以草莓为例,每天下班高峰期,外摆草莓能卖50至60盆,放在室内最多能卖十几盆。”不但如此,刘平补充道:“120平方米的店面,每次进货考虑储存空间有限只能‘精打细算’,现在可以直接将货放到外面。2024年春节期间,得益于地摊外版政策,营业额增长了10万元,这是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销售业绩。2年前,我又开了第二家店,成本只有十几万,一个春节就赚回来了,可以说,我们赶上这波政策福利了。”
当前城市管理正经历从“管控型”向“服务型”的范式转变。夏津县从“喊商户摆摊”到“星光夜市”,从“潮汐管理”到“便民箱”,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执法的温度与智慧。
“放开”不等于“放任”,多元共治才能和谐共生
夏津县在激活地摊经济活力的同时,始终坚守“放开不等于放任”的治理底线,通过精细管理和多元共治,探索出一条“放得开、管得住、服务优”的特色路径,让“烟火气”与“文明风”和谐共生。
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恒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为强化科学规范管理,打造布局合理、协调美观、管理规范的“外摆式”经营环境,夏津县让规矩“细”起来,制定《临时外摆责任书》,明确外摆时间、地点、范围及管理要求,实行商户外摆责任“签字承包制”,要求外摆商户严格履行保护公共设施、杜绝噪声扰民、规范交通秩序等“门前五包”工作职责。每一家门店配备一位专职执法“服务员”。截至目前,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已与城区3752家门店签订了“门店五包”责任告知书。每一名同志都有自己的分包门店,姓名和联系方式均在五包标志牌上上墙,便于商户有困难及时联系沟通。
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闫昕表示:“苦点累点,也要把责任扛起来。”“放开”对夏津城管人来讲,意味着更高强度的值班和守夜。秉持“疏堵结合、服务商户、便利市民”原则,夏津县构建城区街道消费执法网格,出动执法人员40余人,分区域开展“铁脚板”式在岗徒步巡查,从早晨7点到晚上9点半均在街面值班,每日执法时长超14小时,协助规整外摆秩序和卫生,指导商户合理利用外摆空间。
2024年春节期间,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对商户开展“外摆政策”面对面解读,为摊户提供保温桶、斜坡垫、垃圾收纳袋“便民箱”等各类帮助2000余次,打造出“商户经营安心、居民购物消费舒心、执法管理省心”的多方共赢局面。同时,执法人员利用数字化城管摄像头监控、无人机飞防等技防措施加强巡查,帮助规整出摊秩序,及时提醒规劝有序经营。
“放开不等于放任,自治方能长效。”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中队长范传奇表示,“我们积极建立群众管理队伍,努力把商贩‘聚’起来,以辖区市容执法中队为主体,以各类型便民疏导点为依托,建立摊位商户微信工作群,能纸质备案的全部签订备案协议。通过这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向商户渗透我们的管理政策、灌输我们的管理方向,争取理解和配合,逐步从被动管理走向‘区域自治’。”
不但如此,夏津县还开发市容执法一线证据保存等手机软件App,对商贩初次违规行为进行教育引导,对多次违规占道经营商贩进行数据证据累积,并及时劝导纠正。对小型流动商贩基本掌握到“轻微违规三次不罚”。尊重优待弱势群体流动商贩,对进城农民、残疾人、老年人商贩充分照顾,给予帮助收摊、执法车引路至便民疏导点、第一时间落实摊位等具体措施,关心他们,争取他们对城管工作的理解。严查顽固职业商贩,对顽固对抗管理的刺头职业商贩、学校周边重点区域的流动商贩,中队建档,纳入专项管理、区别对待,该查的查、该罚的罚,不手软、不留情。2024年,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依法处罚多次违章“专业商贩”“刺头商贩”28人次,确保“外摆”活动在框架内进行。保障放开有度、管理有序。
从“驱赶整治”到“共建共享”,这座小城用温情治理证明,摆摊经济与城市文明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当管理部门放下“铁板面孔”,当摊贩群体拥有“尊严感”,当市民游客获得“幸福感”,那些升腾的烟火气,终将凝结成共同富裕道路上最生动的注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