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一季度,工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3%,“压舱石”作用持续发挥。中国工业报记者从国新办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着力扩大需求、培育动能、稳定预期、防范风险、激发活力。其中,将加快出台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电子信息制造等行业新一轮稳增长工作方案,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等,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效,巩固回升向好态势。
“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态势稳中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实现良好开局,为完成全年经济目标打下坚实基础。”4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表示。
稳中提质向好
一季度工业经济开局良好
“一季度工业经济总体实现良好开局,切实发挥了稳定宏观经济‘压舱石’作用。工业民间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企业预期提振、效益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两个月扩张。”谢少锋介绍,总体来看,主要指标呈现稳中有进、重点行业稳中提质、大省大市稳中向好三个特点。
谢少锋介绍,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6.5%,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同比分别提高1.9个和0.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品出口保持韧性,出口额同比增长6.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7%。企业转型发展提速,食品、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技术改造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经营主体持续壮大,截至2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上年底增加0.7万户。
谢少锋强调,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拉动整体工业生产增长3.5个百分点。在“两重”“两新”等政策的支持下,电子、汽车、电气机械器材行业增加值实现10%以上增长。原材料制造业效益明显改善,前两个月利润同比增长15.3%,其中有色金属行业利润增幅超过20%。消费品制造业的增加值平稳增长,在节日效应和市场刚需带动下,农副食品、纺织等行业生产加快,化纤织造及印染精加工等行业增速超过10%。
谢少锋表示,一季度,大省大市工业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各地区靠前发力,多地召开了“新春第一会”,在强化政策支持、推动项目落地、促进供需对接、加强助企服务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重点地区拉动作用突出,挑大梁的作用充分发挥。31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实现正增长,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等多个工业大省的增速超过8%,湖北、河南等工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实现了两位数的增幅,烟台、大连等工业大市工业增速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谢少锋说:“当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保持向好的态势,我们有能力、有底气、有信心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
拉动作用突出
装备工业持续回升向好
作为制造业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涵盖机械、电子、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电力设备等多个领域,其发展水平直接体现国家的工业实力和创新能力。
“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发展良好,特别是电子、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拉动作用突出。”谢少锋表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今年一季度,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两新”加力扩围等相关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行业的内需潜力进一步激发。我国装备工业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实现了“行业整体稳步增长、细分行业亮点纷呈”的良好开局。
从行业整体看,产销稳、预期稳。一方面,重点产品产销稳步增长,一季度,装备工业重点产品产量实现了增长,增长面达到69.2%,比去年同期扩大了16.7个百分点。汽车等大宗商品产销持续向好,分别达到756.1万辆和747万辆,同比增长14.5%和11.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增长50.4%和47.1%。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14.9万套和260.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26%和20%。
另一方面,重点行业的投资稳步增长。一季度,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三个重点行业的投资增速、民间投资增速均实现了20%左右的增长,说明企业的预期很稳定。同时,得益于“两新”加力扩围,工业领域设备工器具的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3%,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7.2个百分点。
从细分行业看,陆海空电装备发展持续向好,智能装备类产业快速发展。低空装备行业,截至目前,已有716家企业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完成了登记注册,备案产品2327种,超过291万架,全球首款四座电动飞机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船舶行业,骨干船舶企业生产良好,基本处于满负荷状态,国产第二艘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的工程总进度已经超过65%,即将迎来首次坞内起浮。
陶青介绍,在电力装备行业,1-2月,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亿千瓦,同比增长14.5%,其中风电装机容量5.3亿千瓦,同比增长17.6%。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整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15分钟充电80%的快充技术实现了量产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序推进。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装备不断发展壮大,移动操作机器人在航空航天、半导体、医药等制造环节的应用已经超过千台。防爆工业机器人取得了国内外防爆认证,在轨道交通装备和汽车生产等制造环节实现了规模应用。
提升产业链韧性
稳重点行业政策蓄势待出
装备制造、电子、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涉及的产业链长、环节多,对整体工业生产增长拉动作用显著。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在41个工业大类中营业收入占比连续12年保持第一。相关行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带动产品附加值增长,不断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内生动能,是推动产业高端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表示,将继续强化优质电子信息软硬件供给,加快制定并发布新一轮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行动方案,持之以恒推进软硬件技术攻关,加强消费电子典型应用案例和试点示范优秀成果宣传推广,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一季度,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两新”加力扩围等相关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行业的内需潜力进一步激发。“下一步,工信部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着力稳增长、补短板、促转型,继续推动装备工业的高质量发展。”陶青表示。
“稳增长”方面,重点是出台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等三个行业新一轮的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
“补短板”方面,深入实施“工业母机+”“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等供需对接和推广应用行动,持续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促转型”方面,重点是出台相关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促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装备产品的深度融合应用,不断提升优质装备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
“点线面”协同推进
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步伐加快
谢少锋介绍,工信部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大规模普及应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谢少锋介绍,一方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点线面”协同推进数字化改造,支持首批20个城市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另一方面,发展壮大信息技术产业,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点”上培育标杆企业,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60万家。
“线”上推进重点产业“链式”转型,推动电力装备、轻工、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
“面”上提升园区和集群数字化水平,打造高水平数字产业集群。
谢少锋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模型能力建设和细分场景应用快速推进。目前,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90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280EFLOPS,每秒能完成28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5G+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超1.85万个,累计遴选700家高水平5G工厂,5G应用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0个。今年前两个月,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8%,超过2375亿元,折射出产业向“数”向“智”的步伐。
谢少锋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一手抓供给,组织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揭榜挂帅”攻关,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的研发布局,加快建设工业领域高质量的数据集,夯实基础底座,推动“智能产业化”。一手抓应用,推动制造业的全流程、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智能升级,加快下一步超级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商业化进程。持续开展赋能“深度行”和典型案例的征集,遴选“十大行业、百大场景、千家标杆”,推动“产业智能化”。
同时,要建生态,引导耐心资本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发挥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的研制,加强人才引育、伦理治理和国际合作,持续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规模广泛应用。
“最近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火爆‘出圈’,激发了全社会应用热情和创新活力,反映了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突破的现状。”谢少锋说。
谢少锋表示,制造业是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速,成效突出,亮点纷呈,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品装备加速迭代,应用赋能扎实推进,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