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轻工行业的重要门类,玉雕制作技艺在我国有着近万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史上从未中断的艺术形式。玉雕技艺传承、改进、创新,发展到今天,已近乎完美。在集合圆雕、浮雕、透雕、镂雕、微雕等诸多技法中,人物雕大约是传承时间最长、技艺难度最高的玉雕题材之一,除此技艺本身外,还要综合运用其他许多雕刻技艺,它是立体艺术,又是量感艺术、视觉艺术、触感艺术,是最能体现玉雕作者水准的一种制作技艺。
全国技术能手、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林国华从事玉石雕创作已近30余年,其创作的人物玉雕作品不胜枚举,代表性的人物玉雕作品《佛法》曾入选2018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其申报的海派寿山石雕(人物)技艺入选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名录。
提及人物玉雕历史,林国华介绍:“人物玉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玉雕技法虽较为简单,但人物玉雕已初具雏形。发展到商周时期,人物玉雕的种类和造型变得丰富,雕琢技法已达到玉雕工艺的高峰,写实性玉人兼具佩饰物等用途。这一时期的玉雕人物件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制度、服饰演变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战国时期的人物玉雕衣着华丽,纹饰清晰,雕琢手法开始写实,面部表情丰富,技艺达到了新的高度。汉代受古丝绸之路的影响,人物玉雕主要以西域人和佛像飞天等人物造型为主,如常见的玉舞人和玉翁仲。宋代的人物玉雕则出现了以童子、玉老翁以及富有吉祥寓意的人物造型,如玉雕童子,且雕琢真实细腻,多以写实风格表现,并出现了一种世俗化倾向。元代的人物玉雕做工精巧,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如玉人的开脸像猴脸,用粗阔的阴刻线勾勒出五官。明清两代的人物玉雕更加贴近生活,雕琢工艺更加精湛,造型新颖独特。明代盛行吉祥构图,如麒麟送子、婴戏等。清代人物玉佩多种多样,人物形象有老翁、童子、仕女等,内容多样,且几乎都是圆雕立体形的,形象生动,神态逼真。”
林国华表示:“今天的人物玉雕工艺大部分是整体的表现,观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画面、它要求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它是人物玉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
由于人物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人物雕对玉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然后开始相玉,设计,打坯,修光,磨光;“打坯”是圆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大型的人物作品,还需要先在泥土上“作泥塑设计稿”,待修订完“泥稿”后,再正式在玉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位能符合严格的构图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
人物雕一般从正面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构图画面上各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只有这样,人物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整件作品的流程是由一个人制作完成的,它结合了圆雕、镂空雕、浮雕、透雕、微雕、线雕、薄意雕等技艺雕刻而成。如林国华的作品《画龙点睛》,作品以一件黄沁的和田子玉雕琢而成,玉质洁白温润,油润感强,黄沁尤其厚重出色。正面圆雕大画家张僧繇正在为龙点睛的瞬间,执笔而立,神情胸有成竹,巨龙仿佛正从画面中突破而出,龙的身后隐隐涌起风云,拂动画家的衣带广袖。背面雕琢写意云纹,呼应正面画面,细节随着玉材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人物玉雕的魅力不仅在于手工艺的美,还在于意境美。林国华在创作《老子》时,突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不朽名言。《梦》则描绘了庄周梦蝶的故事。白润的玉质雕成如梦如幻的庄子,红皮俏色雕成振翅翩翩的蝴蝶,营造出“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的天人融合的艺术意境。
在2021年林国华还著写了玉石雕艺术理论专著《制器尚像・论玉石人物雕艺术》,并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林国华看来,随着玉雕艺术的不断进步,在创新发展、意境塑造等方面,人物玉雕对每位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志于人物玉雕的创作者,要向着更高的目标,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作出应有的贡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