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心驻彝乡:一位华西口腔人的驻村实践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4-28 09:02
分享到:

2023年7月,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党委办公室的一名年轻干事,刚入职一年的蒋林接过了驻村帮扶的接力棒,怀着憧憬与忐忑前往凉山州越西县书古镇斯拉村,开启了驻村之旅。

近两年的驻村时光,蒋林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一道,从建强村党组织到发展特色产业,从健康帮扶到教育扶智,见证了斯拉村一点一滴的变化,也收获了无数温暖的瞬间,用实干和担当践行着华西口腔人的百年精神。近700个日夜的驻村生活,让他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

初识彝乡:从“外来人”到“自家人”

初到村里,连绵的青山、蜿蜒的山路、孩子们好奇又羞涩的眼神,让蒋林深深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为迅速融入角色、进入状态,蒋林顾不上休整,便立即和第一书记开始了入户走访工作。然而,语言不通成了第一道难关——驻村工作队说的政策村民听不懂,村民讲的彝语他们不明白。生活习惯的差异更让交流雪上加霜,村民们的眼神里分明透露着一丝怀疑:“他们行么?”

村支部书记木洛阿且看出了蒋林的窘迫,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蒋,在这里开展工作,得先学会接地气、会说话。”这句语点醒了蒋林,之后他就在工作之余跟着村干部们一字一句地学习一些简单的彝语问候,“孜莫格尼(吉祥如意)”、“卡沙沙(谢谢)”……蒋林反复练习。三个月后,当蒋林学着村干部用蹩脚的彝语跟一位阿婆打招呼时,老人家笑着往他手里塞了一把新炒的苦荞麦:“卡沙沙(谢谢)你们来帮我们。”对蒋林来说,这把苦荞麦比任何奖章都珍贵,因为它代表着村民们开始把驻村工作队当成了“自家人”。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是驻村的首要任务,蒋林所在的驻村工作队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为原则,坚持“敲门问事”的工作方法,跟着村干部走村串户、摸底排查,快速熟悉村情、了解民意,并认真开展研判会议。经过一段时间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他们及时掌握了大家的困难和诉求,比如哪家的主要劳动力生病缺钱、哪家孩子想继续上学、哪家的老人需要看牙……第一书记和蒋林一起尽最大努力去帮助村民们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图为入户走访。

党建强基:让组织生活“活”起来

党建在乡村振兴中起着引领作用,蒋林所在的驻村工作队始终把党建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到村第一个月,蒋林就发现村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很不规范,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村党支部的会议记录本上还留着大片的空白。蒋林将此事上报给了第一书记,经过工作队和村党支部书记讨论后,他们决定从落实落细“三会一课”各项制度入手,主动把村级事务纳入组织生活议题,在镇党委每月下发的《党建月会任务派遣单》的基础上,按照斯拉村支部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工作部署等具体内容,并且以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推动斯拉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为提升基层党组织力量,驻村工作队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党委办公室党支部与斯拉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持续帮助村“两委”规范党建工作。此外,蒋林和第一书记还组织村组干部和部分党员到昭觉县、喜德县等地交流学习,学习交流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产业发展经验以及村级“三务”公开等。渐渐地,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了,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参与村务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图为给老党员讲解最新方针政策。

产业振兴:助力强村富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斯拉村地处山区,适合种植花椒和蜜蜂养殖,驻村工作队结合当地优势,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集体经济+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并积极推动土地连片规模化流转、集约化经营。2024年,斯拉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9万元,比前一年增长了7万元。此外,蒋林和第一书记还想方设法促进村民就业,为低收入家庭增收,动员280余名村民外出务工,在斯拉村增设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岗位到37名,共计增收140余万元,并为在家务农的农户申请养殖和产业补贴27万余元。

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华西口腔资源优势,创新开展消费帮扶“双线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依托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主渠道,2024年累计采购越西县农副产品187万元,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创新搭建直销平台,组织医院职工定向采购斯拉村土鸡、腊肉、猪肉等特色农产品元,实现"农户直供、职工直购"的精准对接。这种"线上平台+线下直销"的双轨模式,既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又确保了帮扶实效,让村民的"钱袋子"真正鼓了起来。

图为工作队调研斯拉村花椒产业园。

教育扶智:点亮大山里的希望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更是点亮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在斯拉村,蒋林所在的驻村工作队持续开展“信搭大小手”活动,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学生与村里孩子一对一书信交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追逐梦想。2024年暑假,华西口腔开展了“从越西到华西——斯拉村青少年暑期夏令营”,蒋林和第一书记带领16名孩子走出大山,开启了一场独特而深刻的教育体验。结营仪式上,皮特江敏眼神坚定,大声说道:“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去看看更远的世界。”那一刻,蒋林深深感受到,教育帮扶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认知,更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2025年寒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的大学生寒暑假公益课堂正式开讲,邀请了多位返乡大学生参与,他们不仅为小学生们提供作业辅导,还通过各种互动、游戏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

为丰富当地儿童阅读资源,帮助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2025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华西口腔在书古镇斯拉村开展了爱心图书捐赠活动。此次捐赠的702本图书和绘本全部来自华西口腔教职工的爱心捐赠,蒋林和第一书记代表华西口腔教职工将一本本精美的图书交到孩子们手中,并转达了华西口腔教职工对孩子们的殷切关爱和暖心祝福。

蒋林所在的驻村工作队希望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大凉山的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也为斯拉村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活力。

图为华西口腔开展“从越西到华西——斯拉村青少年暑期夏令营”。

健康帮扶:绽放灿烂笑颜

建设健康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健康中国建设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蒋林和第一书记深刻认识到健康帮扶是阻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关键举措,因此他们充分发挥华西口腔的医疗专业优势,构建多层次健康帮扶体系。

2021年起,华西口腔与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深度帮扶机制,通过技术指导、人才培养、设备捐赠等方式加强帮扶,推动县医院口腔诊疗水平显著提升。2024年,华西口腔医院国家巡回医疗队在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成功指导越西医务人员开展了第一例显微根管治疗。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蒋林和第一书记多次邀请华西口腔专家团队和医护人员,来到越西县及书古镇开展口腔义诊、健康宣教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专业的华西服务,提升当地群众的口腔健康保健意识和健康素养。蒋林所在的驻村工作队还创新健康宣教模式,在斯拉村设立口腔健康常态化科普宣传栏,同时在越西县各帮扶村及书古镇等重点区域布设口腔健康知识展板,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普及口腔保健知识,切实提升村民健康素养。"此外,驻村工作队与县乡政府密切协作,通过政务新媒体矩阵等精准传播,加强“微笑之旅”唇腭裂慈善公益手术活动的宣传,截至目前,项目已惠及凉山州124名患儿(越西县40名),让他们重展灿烂笑颜。

图为开展口腔义诊和健康宣教活动。

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吹进彝寨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蒋林所在的工作队深切理解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必须同频共振。针对当地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彩礼负担沉重等陈规陋习,蒋林在第一书记带领下以红白理事会为抓手,持续推动村规民约修订完善,进一步为村民卸下“人情债”的沉重包袱。同时完善"新风超市"积分激励机制,将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主动提升家庭环境卫生。此外,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党员干部持续开展了一系列禁毒防艾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彝族年时,工作队还向华西口腔申请专项经费,为全村377户家庭发放了定制木桌,并优化改造了村委会办公环境。如今斯拉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垃圾分类井然有序,彝族婚礼简朴温馨,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的新气象。

图为开展移风易俗暨帮扶慰问活动。

两年时光转瞬即逝,但那些温暖的记忆永远定格在蒋林的心间:阿婆塞给他的苦荞麦,江敏在结营仪式上坚定的眼神,村民们围着篝火跳达体舞的欢声笑语……在这里,他见证了斯拉村的变化,也收获了许多,他学会了用彝语说“卡沙沙”(谢谢),习惯了火炉边议事,懂得了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更明白了什么是“脚下有泥,心里有光”。在斯拉村的青山绿水间,这位90后驻村干部正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要继续践行华西口腔精神,与斯拉村的乡亲们并肩前行,让这片土地焕发更蓬勃的生机。”蒋林表示。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