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造行业革新赋能叠加科技突破,智能化趋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4-27 16:19
分享到:

在全球工业加速迈向4.0时代的浪潮下,制造业正经历着深度变革。传统工业生产模式逐渐暴露出效率低下、误差较大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于高精度、高效率的严苛要求。与此同时,科技领域不断涌现创新成果,为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卫星定位技术在民用和工业领域不断拓展应用边界,激光传感技术的精度和稳定性持续提升,自动化控制技术也日益成熟。这些技术的发展促使工业装备及装配式构件的安装环节亟需更先进的解决方案。

智能定位安装设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打破了传统安装方式的局限,融合多领域前沿技术,为工业设施安装和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该设备主要集成北斗定位与安装技术,激光传感、自动化安装设备、BIM与协同管理平台系统联动等技术,具备毫米级定位精度(±1mm)、自动化安装、数据协同管理等特点,能够显著提高大型工业设施主要构件安装过程施工效率、降低人为误差,广泛应用于工业设施安装、装配式建筑等领域。

智能定位安装设备政策梳理

在当前国家已将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的背景下,具有高效、精准、智能等特点的智能定位安装设备的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国家层面,“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这为智能定位安装设备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相关政策不仅鼓励企业加大在智能定位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还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在地方层面,各地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比如,长三角地区的部分城市为吸引智能定位安装设备企业入驻,提供了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这些政策从不同维度为智能定位安装设备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加速其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推动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产业链生态分析

智能定位安装设备产业链上游涵盖芯片、传感器、电池、通信模块等零部件供应商及塑料、金属等原材料供应商,其中芯片等决定设备关键性能,原材料保障其稳定性;中游企业负责零部件组装、测试、质量控制,还进行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其技术和生产能力影响产品竞争力;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建筑行业、桥梁工程领域、交通运输领域等行业。

      智能定位装备行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对于卫星定位系统、自动化吊装设备、智能化连接等产品的需求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对于智能定位安装设备的需求也保持增长。从全球市场规模来看,据统计,2024年采用智能定位安装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562亿美元,同比增长4.6%。

就国内市场规模而言,得益于国家推动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政策驱动,我国智能定位安装设备行业市场规模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据统计,2022年我国模块化安装方式的工业设施市场规模约为8900亿元,同比增长2.7%。在细分市场结构方面,2022-2024年定位设备市场规模分别为38.9亿元、40亿元、41亿元。

智能定位安装设备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技术融合不断深化。行业将加速跨领域技术融合,5G网络与边缘计算技术推动实时定位系统实现突破性升级。未来智能定位设备将通过本地化数据处理,将纠偏响应时间压缩至毫秒级,彻底消除施工过程中的累计误差。如在高铁桥梁预制件安装中,设备可通过5G网络同步数十台机械臂动作,实时智能调整毫米级偏移。同时,AI技术将融入施工管理,通过三维建模生成虚拟施工场景,工人佩戴AR眼镜即可调取构件参数、模拟安装路径,大幅降低现场试错成本。技术融合将从单纯的数据传输升级为“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智能协同。

2.产品迭代升级加快。市场需求推动设备向专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超大型化装备将突破200吨承重极限,满足跨海桥梁、核电站穹顶等巨型构件安装需求,液压控制系统升级为分布式驱动设计,确保超大荷载下的稳定性。针对极端作业环境,新一代设备将采用自发热电池组与耐寒液压油技术,在零下30℃的漠河冬季仍可保持精度。模块化设计成为主流,吊装夹具、定位传感器等模块支持15分钟内快速换装,单台设备适配率提升5倍。小型化便携式设备同步发展,满足山区、隧道等狭窄空间高精度安装需求。

3.国产替代持续提速。核心部件供应链迎来结构性变革,高精度激光传感模组、工业级北斗芯片等“卡脖子”部件实现量产突破,预计三年内国产化率从38%提升至60%,成本下降40%。政策端通过首台套补贴、税收减免等组合拳扶持国产设备。中小企业通过差异化创新抢占细分市场,如在光伏支架安装领域,国产专用设备已全面替代进口产品,实现“弯道超车”。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