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霍悦
“随着技术成熟曲线的发展,人工智能进入产业化深耕期,企业级的应用逐步突破工具替代的初级阶段,向业务、流程重构,知识体系进化等核心领域渗透。”4月24日,“2025IT市场年会·人工智能论坛”召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权在论坛上指出,人工智能正经历从消费端的流量向产业端价值深挖的战略转型,呈现出场景下沉、能力上探的鲜明特征。
与此同时,代码助手、智能知识库等微场景也持续迭代,不仅验证了人工智能在复杂任务拆解、领域知识融合、人机协同进化中的可能性,更揭示了产业智能化由点到面的规律。“通过高频率、小颗粒度的场景验证,持续沉淀行业认知,反向驱动技术优化,最后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智能升级路径。”在刘权看来,要深挖融合应用潜能,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特别是聚焦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价值高地,打造工业知识大脑标杆应用,形成小、快、轻、准的AI解决方案的供给体系,推动政企的提质增效和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自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构建涵盖技术研究、技术攻关、场景应用的多层次政策体系,鼓励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结合起来,持续支持大模型的广泛应用。
“从我们的研究成果来看,大模型研发逐步从参数规模竞争转向行业的纵深探索。”刘权以制造业为例说道,围绕生产领域的大模型应用还在起步阶段,大模型应用应该是在两端,如设计、研发,或后端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因此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行业的算法开发,以及数据积累和行业模型训练上,形成各行各业真正的人工智能生产力。
刘权表示,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向前,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化四种思维,即以系统思维把握发展规律,以创新思维突破技术的藩篱,以底线思维构筑安全屏障,以协同思维促进治理合作。“深化治理体系创新,构筑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屏障,这是下一步我们要做的事情。”
请输入验证码